当我们打开《红楼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大观园。而早在两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富察明义的读者,就用一首诗为我们解读了这座园林的奥秘。作为曹雪芹的朋友圈中人,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绝句是我们理解这部巨著的重要钥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其中的第一首诗,看看这位特殊的早期读者是如何理解《红楼梦》的。

诗作原文: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从诗句内容来看,这首诗确实对应着《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描写的大观园建造与命名的情节。但明义的眼光远不止于此,他透过表面的园林景致,看到了更深层的内涵。
第一句:"佳园结构类天成"
这句诗看似在赞美园林的精致,实则蕴含着双重深意。
字面上看,"佳园"指的就是书中的大观园。这座为元妃省亲而建的园林确实美轮美奂,但明义用"类天成"三个字,却别有深意。这不是说大观园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赞美其设计之巧妙,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更深刻的是,明义在这里其实也是在赞美曹雪芹的文学造诣。试想,《红楼梦》中数百个人物、错综复杂的情节线索,却被安排得如此精妙自然,这不正是一个"类天成"的文学世界吗?明义作为曹雪芹的友人,想必最能体会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艰辛。
第二句:"快绿怡红别样名"
这一句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快绿怡红"其实是"怡红快绿"的倒装,指的是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在第十七回中,宝玉最初题写的是"红香绿玉",后被元春改为"怡红快绿",并赐名"怡红院"。明义特意点出这个细节,说明他对书中的这个情节印象极深。
更值得注意的是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红"与"绿"这两种颜色在《红楼梦》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红"可以指代海棠花、女儿家、红尘繁华;"绿"则让人联想到芭蕉叶、青春活力、自然生机。这两种颜色恰好契合了贾宝玉"怡红悼绿"的性格特质——他既沉醉于红尘中的美好,又感伤于这些美好的易逝。
从版本考证的角度看,明义直接使用"快绿怡红"这个称呼,证明在他所见到的《红楼梦》早期钞本中,"怡红院"的命名已经确定。这为我们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句:"长槛曲栏随处有"
这句诗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大观园中的具体景致。
"长槛曲栏"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元素。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建筑构件,更是营造园林意境的重要元素。曲折的回廊、精巧的栏杆,使大观园产生了"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让整个园林显得更加深邃迷人。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在小说叙事中发挥的作用。让我们回想书中的几个经典场景:黛玉葬花时走过的花径、宝玉和黛玉说悄悄话的亭台、小红与贾芸遗帕定情的角落……这些都发生在这些"长槛曲栏"之间。它们就像是故事的舞台,见证着园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这些曲折萦回的建构,更象征着大观园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细腻的情感纠葛。每个人的命运都像这些回廊一样,充满着未知的转折;每段情感都如这些栏杆般,需要小心翼翼地经营。

第四句:"春风秋月总关情"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理解《红楼梦》主题的关键。
表面上,"春风秋月"指的是园中的四季景致,但明义用"总关情"三个字,将这些自然景象与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紧密相连。确实,整部《红楼梦》就是一个"大旨谈情"的故事,这个"情"字既包括宝黛之间的爱情,也包括众女儿间的友情,更包括宝玉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然而,这句诗的深意远不止于此。"春风"与"秋月"实际上构成了全书的两个核心意象系统,分别关联着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
"春风"系统与林黛玉
当我们细读林黛玉的诗词,会发现她与"春风"有着不解之缘。《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慨叹,《桃花行》里"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悲音,都将她个人的命运与春天的消逝紧密相连。
在黛玉这里,"春风"象征着所有美好却易逝的事物:青春、爱情、才情与生命本身。她的悲剧就像是春风中飘落的花瓣,在最绚烂的时刻骤然凋零。这是一种令人心痛的"断裂式"悲剧——美好刚刚展现,就被无情地摧毁。
"秋月"系统与贾宝玉
与一般理解不同,"秋月"的意象主要关联的是贾宝玉,而非薛宝钗。这个理解的关键,在于曹雪芹对宝玉外貌的那个著名描写——"面若中秋之月"。
这个比喻蕴含着三层深意:其一,中秋明月的圆满光洁,对应着宝玉在贾府鼎盛时期备受宠爱的地位;其二,月亮的清冷本质,暗示着宝玉的富贵荣华完全依赖于家族,就像月光需要借助太阳的光芒;其三,最重要的是,"中秋"是一个从圆满走向亏缺的转折点,这预示着宝玉的命运必将从巅峰走向幻灭。
在小说中,"秋月"的意象通过一系列中秋场景不断强化。从第一回甄士隐中秋设宴埋下伏笔,到第七十五回那个充满悲凉意味的中秋夜,月亮始终见证着贾府的衰败历程。特别是"冷月葬花魂"这句诗,将黛玉的命运(花魂)与清冷的秋月联系在一起,而宝玉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值得注意的是,薛宝钗虽然与"悲秋"的传统意象不太相符,但她的某些特质确实与"秋"的意境暗合。她服用的"冷香丸",她雪洞般的居所,都透着一种秋日的冷静与肃穆。而根据判词和脂批,她最终"金簪雪里埋"、"婚后守活寡"的命运,也确实如秋月般——曾经圆满,终归冷寂。

"总关情"的深刻内涵
当我们理解了"春风"与"秋月"这两大意象系统的深意,就能真正领会"总关情"这三个字的分量。
这里的"情",是林黛玉在春风中为飘零的桃花洒下的热泪,是她对青春与爱情易逝的深切悲叹;这里的"情",也是贾宝玉在秋月下目睹繁华散尽后的彻悟,是他对世事无常的深刻领会。
这两种"情"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内核:一是生命诗性的毁灭(以黛玉为代表),二是尘世存在的幻灭(以宝玉为代表)。这两种悲剧如同交响乐的两个主题,在小说中交织回荡,最终汇成那曲"怀金悼玉"的宏大悲歌。
明义通过这四句诗,完成了一个从外到内、从景到情的完整阐释:他先为我们描绘了大观园这座精美的舞台,然后点出舞台的中心——怡红院及其主人,再通过园中的建筑细节暗示即将在这里上演的人世悲欢,最后用"春风秋月"的意象揭示全书的悲剧主题。
作为曹雪芹的同时代人,作为可能读过《红楼梦》早期全稿的读者,明义的这首题诗确实为我们理解这部伟大作品提供了一把珍贵的钥匙。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能够回到那个《红楼梦》刚刚开始流传的年代,感受最初读者对这部奇书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