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俄军打不动了?坦克厂停工停产,普京的豪赌要翻车? 来源:铁甲纵横home 波

俄军打不动了?坦克厂停工停产,普京的豪赌要翻车? 来源:铁甲纵横home 波克洛夫斯克的战役烈度在持续一个多月的白热化交锋后,随着乌克兰精锐部队的陆续增援,逐渐呈现降温趋势。俄军此前下达的 “11 月 15 日前拿下该城” 的死命令,大概率再度沦为泡影。有消息显示,俄军已公布最新目标,将攻城期限推迟一个月,设定为 12 月 15 日前攻克波克洛夫斯克。这一调整,成为俄乌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以来,战局僵持的又一鲜明注脚。 战争步入第四个年头,在对乌方威逼利诱均告无效的背景下,俄罗斯展现出愈发强硬的姿态。尽管自身伤亡惨重、经济问题堆积如山,但凭借国土体量与战略纵深的传统优势认知,俄方始终笃信乌克兰将先于自身崩溃。 正是这种基于传统思维的判断,支撑着其 “以战养战” 的豪赌式战略 —— 试图通过控制乌东工业区和黑海油气田,用占领区资源反哺战争开支,这种殖民式经济模式的风险实则高得惊人。 战场数据触目惊心:双方累计伤亡人数早已突破百万大关,相当于整整一代青年男性在战争中 “蒸发”;坦克及装甲车辆损失超万辆,远超苏联在阿富汗战争十年的损耗总和。俄罗斯国内民生步履维艰:GDP 较战前大幅萎缩,赖以生存的能源收入腰斩且持续下滑,军费开支暴涨至联邦预算的三分之一;莫斯科出现进口药品短缺,老人排起长队购药,汽车工厂停工导致工人生计无着。即便如此,俄方并未收缩战线,反而在寒冬来临前愈发不计伤亡代价,持续向战场投入兵力。 俄总统在内部会议中曾强调 “西方以为制裁能让我们跪下,但他们忘了俄罗斯人最能忍受痛苦”,但这种单纯强调 “忍受痛苦” 的话语,能否转化为实际战斗力,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 毕竟战争带来的是全民集体痛苦,而非凝聚战力的有效动力。 乌克兰的处境同样严峻:全国 40% 的电网被摧毁,超 1000 万民众沦为难民,作为 “世界粮仓” 的农业出口量腰斩,无数无辜生命消逝在战火中。但俄方 “基辅将比莫斯科先弹尽粮绝” 的判断,正被现实逐渐打破。 尽管基辅夜间仍频繁响起防空警报,但其军工厂仍在持续增产无人机等装备,农民驾驶装甲拖拉机坚持春耕;外部援助资金不断到位,对俄制裁持续加码,这些都为乌克兰注入了关键支撑。更重要的是,乌军正逐步夺回黑海航道控制权,粮食出口走廊已部分恢复,重建工作也已启动,这些细节都让 “乌克兰先崩溃” 的假设出现裂痕。 反观俄方 “以战养战” 的核心思路,早已岌岌可危:顿巴斯的煤矿即便恢复生产,也需 10 年才能达到战前产能;前线每天消耗的军费高达 10 亿美元,远超占领区资源产出;远东区新兵伤亡率是莫斯科和斯拉夫人的三倍,曾被寄予厚望的瓦格纳囚犯兵,以六个月兵役换取赦免的代价参战,生存率不足一半,如今已沦为历史。这场近四年的战争,实则让俄罗斯自身成为了最大赌注,任何话语修饰都无法改变战场的残酷现实。 关于波克洛夫斯克的攻防,局势已发生显著变化。乌克兰陆军总司令希尔斯基 11 月 10 日接受《纽约邮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乌军未被莫斯科吓倒,目前乌克兰领土上共有 70 万乌军战士,已向波克洛夫斯克方向增派约 15 万名士兵,包括精锐机械化部队和四个海军陆战队旅。 11 月 7 日,泽连斯基总统与希尔斯基将军共同宣布,保卫波克洛夫斯克不仅是军事任务,更是政治决定 —— 这标志着乌军战略转变,从 “存人失地” 转向主动坚守关键据点,后续将有源源不断的兵力开赴该战场。 当前波克洛夫斯克战场形成 “进攻方 17 万、防守方 15 万” 的对峙格局,按照军事攻防 “三比一” 的常规比例,15 万乌军完全具备抵御甚至击败俄军的能力。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俄媒仍在渲染 “红军城陷落在即,俄军将迎来巴赫穆特后第二次大胜利”,但此类报道在过往战争中可信度极低,多次被战场现实打脸。 其他战线的动态同样印证着战局的微妙变化:库皮扬斯克城内俄军清理任务已完成,渗透的残余俄军约 60 人被基本清零,乌军已将战线连成一片;恰索夫亚尔虽一度被俄军突入城区,但乌军迅速发起反攻,夺回部分区域,而俄媒三个月前就宣称 “解放恰索夫亚尔”,其推进速度被军事专家调侃 “不如蜗牛爬行”。波克洛夫斯克方向的俄军因兵力不足,已暂停向市区增兵,试图向东西两翼扩展却未能得逞。 泽连斯基总统 11 月 10 日指出,俄罗斯企图短期内占领波克洛夫斯克,制造 “即将全面控制顿巴斯” 的假象,但乌军的顽强防御让俄方计划屡屡受挫。他强调,敌人想通过攻陷这座城市证明自身仍有扩大战果的能力,但乌克兰士兵用行动证明 “顿巴斯不是俄罗斯的”。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