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76年,52岁的金庸爱上16岁女招待,他想要和妻子离婚,妻子说:“可以,但是

1976年,52岁的金庸爱上16岁女招待,他想要和妻子离婚,妻子说:“可以,但是那个女的必须绝育”,金庸才答应没多久,他的长子就美国自缢身亡了。[嘘] 1976年对金庸而言是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与妻子朱玫的婚姻画上句号,随后在美国留学的长子查传侠传来噩耗,这两件事交织在一起,成为作家余生反复提及的遗憾。 朱玫不仅是家庭主妇,更是《明报》创办初期的关键人物,这位香港大学毕业生曾变卖嫁妆支持报社运营,每天亲自处理财务账目,跟着送报车跑发行,在报社最困难的时期,她经常工作到凌晨,与员工一起准备次日出刊。 当《明报》成为香港重要媒体时,金庸结识了在餐厅工作的林乐怡,这段关系导致婚姻破裂,朱玫在离婚协议中提出特殊要求对方必须接受绝育手术,这个条件后来得到执行。 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查传侠得知父母离婚后,曾多次越洋电话劝说,这个19岁的年轻人从小被视为天才,却无法化解家庭危机,1976年10月,他在纽约公寓结束生命。 查传侠的离世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人生轨迹,朱玫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独自居住在香港,拒绝所有媒体采访,金庸在后来的访谈中数次哽咽,坦言若能重来绝不会做出相同选择。 看了金庸先生的这段家庭往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网友们展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真是应了那句话,小说终究是小说,人生却比小说更难,查大侠写尽了江湖恩怨,却没能化解自家的心结,太唏嘘了。” “朱玫才是真正的‘侠女’,陪他创业,助他成功,最后却落得如此结局,她提出那个条件时,该有多绝望啊,所以女人真的不能一味付出,一定要先爱自己。” “最可怜的就是孩子,查传侠当时才19岁,正是最敏感重感情的年纪,眼睁睁看着心中的偶像父亲亲手打碎幸福家庭的幻影,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 “抛开才华和名气,金庸也是个普通人,也会在情感上迷失,只是他的选择,代价实在太沉重了。” “我们毕竟是外人,很难真正了解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但长子的离世,无疑是这个家庭最大的悲剧,没有赢家。” “他晚年说那是最大的遗憾,可惜人生没有回头路,所以人在做选择时,真的要想得长远一点,尤其是关乎家人的时候。” 最后问问大家如果卓越的才华和对事业的执着成就了金庸的公众形象,那么这段家庭往事则展现了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另一面,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是否真正“成功”,事业成就和家庭圆满,哪一个应该占有更重的分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