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人类好奇心与窥视欲的集体失控。人脑天生对他人私密信息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显示,这种“信息窥探冲动”会激活与奖赏相关的脑区,让人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感。当网络提供了“付费可得”的隐私商品,这种满足变得更容易获得,形成了强化循环:一次点击满足了窥探欲,也让人更容易再次参与。长久下去,群体会逐渐丧失对边界的敏感,认为“别人都在看,也没什么”。这正是信息伦理滑坡的心理根源。要打破这种循环,关键在于恢复对“隐私即尊严”的心理认同,让公众意识到窥探他人并非“获取信息”,而是在伤害他人的安全感与社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