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那天刷到上海本地一条消息,真的是心里咯噔一下。一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面条店,两年里

那天刷到上海本地一条消息,真的是心里咯噔一下。一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面条店,两年里往面条里加了整整60斤硼砂。这玩意儿是做玻璃陶瓷用的,有毒大家都知道,可这对父子愣是卖了两年“毒面条”,直到今年5月联合检查才被发现。法院最后判儿子一年刑、罚一万,父亲六个月、罚五千。 这事儿让我想起上周在小区楼下长椅等快递时,旁边几个邻居也在聊。有个阿姨说她现在买鲜面条都得掂量半天,上回在菜场看见摊主搬蛇皮袋,袋子上明晃晃印着“食品添加剂”几个字,她扭头就走。可你说换个地方买就安全吗?谁说得准。 其实硼砂在食品里用的历史不短了。这东西学名叫四硼酸钠,加进面条能让口感更筋道,保质期也延长。自己家擀的面条放冰箱两天就馊,可有些店里的放两周都不坏,这里头确实容易让人犯嘀咕。去年广东还有过作坊在河粉里加硼砂的案例,看来这问题不是个别现象。 现在检测技术倒是先进多了。听说今年上海新推的便携式检测仪,十分钟就能测出硼砂成分。有些社区的便民服务站已经能免费检测,这对老百姓确实是好事。不过全上海面食摊点少说上万家,光靠抽检确实忙不过来。 这行当利润薄也是事实。普通鲜面条一斤赚不到两块,可加了硼砂成本能降三成,保质期还翻倍。有些摊主可能觉得反正吃不死人,就抱着侥幸心理。但话说回来,对面条摊主来说,最稳当的还是把品质做好。西区有家坚持用传统方法制面的老店,虽然价格贵点,但天天排队,这说明良心生意终究有市场。 监管这块今年其实有改进。六月刚发布的《食品安全失信惩戒办法》明确说了,故意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要列入黑名单,终身禁业。有些区还试行“明厨亮灶”工程,后厨全程直播,这招挺管用。 记得有回我正掰开馒头想检查气孔,手机突然震起来老板催报表,结果把刚看的硼砂检测标准忘得精光。这种日常的小插曲反而让人更关注食品安全了。 从消费者角度,学会几招辨别方法也有必要。正常面条煮完汤是浑浊的,加了硼砂的汤色会特别清亮。手感也会更滑溜,怎么揉都不容易断。要是发现面条放好几天都不长毛,那就得多留个心了。 说到处罚力度,现在法律其实挺严的。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写得明白,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最低判五年。具体到林家父子这个案子,考虑到检测报告、销售量和认罪态度,法官在量刑时应该都有权衡。要是真造成严重健康损害,罚得会更重。 长远看还得从源头上管住添加剂流通。现在化工店卖硼砂都要登记备案,但小作坊的采购渠道还是难查彻底。或许可以像管烟花爆竹那样,实行专营专卖? 饺子皮馄饨皮也是重灾区。有些厂家为了让皮子更透亮,会加过量增白剂。其实面制品好不好,消费者一口就能吃出来。那些靠歪门邪道赚钱的店,往往撑不过三年。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爱买家庭面条机,虽然麻烦点但图个安心。网上三百多块的机型一个月能卖上万台,说明大家确实有顾虑。不过指望所有食品都自家做也不现实,关键还得靠市场监管给力。 说到底,食品安全是良心活。既要有让守法者赚钱的正向激励,也要有让违法者倾家荡产的惩戒机制。像林家父子这样既判刑又罚款的案例多曝光几个,应该能震慑住动歪心思的人。 你们平时买面食会特意挑牌子吗?遇到可疑情况知道去哪检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