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可以不让中国进国际空间站,不让荷兰卖光刻机给中国,可以不让伊朗卖石油给中国,

美国可以不让中国进国际空间站,不让荷兰卖光刻机给中国,可以不让伊朗卖石油给中国,可以不让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可以……但是不允许中国稀土不卖给美国!   美国的算盘打得真响:你中国的东西我可以限制、可以封锁、可以制裁,甚至连月壤都不让你碰;但只要我需要的,那你中国就必须得卖,尤其是稀土,不卖就是“破坏全球供应链”!   这逻辑,听着是不是有点像,我可以堵你的水源,但你不准断我水管?   最近这几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清单”越来越长:芯片不卖了,光刻机不让荷兰卖,连搞科研的国际空间站都禁止中国参与。   电动车想进美国市场?抱歉,国家安全,中国买伊朗的油?也得绕着走。   可一转头,当中国依法对稀土出口加强管控时,美国的反应仿佛被踩了尾巴,一下子炸锅了。   嘴上喊着“自由贸易”,行动上却不允许中国维护自身战略资源,这不就是“我能掐你脖子,你不能碰我嗓子”的活生生例子?   稀土,听着像“土”,其实是高科技产业的命门,从F35战斗机到iPhone,从导弹制导到新能源电池,几乎全靠它撑场子。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稀土供应国,还控制着超过80%的稀土深加工能力,换句话说,全世界都得从中国这儿“借火做饭”。   说到稀土,不只是“谁家矿多谁牛”,关键在提炼和加工,这活儿又累又难,技术门槛高,环保成本重,西方国家早就“嫌弃”这摊事,结果现在中国不光掌握了资源,还把技术链条也吃得死死的。   这个局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十年埋头苦干换来的,从徐光宪院士提出的串级萃取法,到中国企业一步步攻克分离提纯技术,才有了今天“说断就断、说管就管”的底气。   美国当然想摆脱依赖,也不是没试过: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回头开发自家矿山,但问题是,资源有了,加工技术还得靠中国。   美国唯一的稀土分离厂“山口矿”至今还得把稀土运来中国精炼,才能用得上,你说这事讽刺不讽刺?   美国人爱讲规矩,但规矩得由他定;别人照着来叫“国际准则”,别人自保就变成“威胁全球”。   你想卖车、卖芯片、卖能源?不行,我说你有“安全风险”;可中国连稀土做个出口管控,就被骂“搞地缘政治”?这帽子扣得也太随意了点。   美国还说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扰乱市场秩序”,但翻翻账本就知道,这些年美国对中国下的禁令比管道还粗:半导体、AI芯片、先进材料、超级计算机,光列个清单都能写成一本书,可轮到中国用一张稀土牌,就成了“坏人”?   这不是“自由市场”的问题,而是“谁能定规则”的问题,美国把自己的安全挂在嘴边,却对别国的资源安全、产业安全、科技安全视而不见,这种双标操作,说白了就是:我能掐你,但你不能反手。   这一次,中国在稀土上亮出了态度,背后传递的信号很明确:不是谁都能一直端着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厨子,供应链的稳定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相互依存、互相尊重的结果。   中国对稀土相关物项进行出口管制,并不是“卡脖子”,而是对美方长期单边施压的一种合理回应。如果美国继续在科技、能源、贸易上层层设限,那中国自然也可以在关键领域“有所为”。   讲到底,中国不是不讲理的国家,但不是谁都能在中国身上找“软柿子”,稀土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战略资源、关键技术、核心制造能力,也都在悄悄转变局势。   美国如果继续用冷战思维看待全球化,只会让别人越来越不信任它,今天是稀土,明天可能是别的。   而当这种“不对等博弈”变成全球共识,那些曾经的规则制订者,也会被自己设下的陷阱所困。   美国可以拒绝中国参与太空合作,可以逼荷兰不卖光刻机,可以封死市场、能源、技术的每一个出口,但它没想清楚的是:中国也不是非得一味退让。   稀土这张牌,只是中国在规则博弈中的一次出牌,不是威胁,而是提醒,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你说了算”的时代了。 信息来源:“沃尔夫条款”这作茧自缚的十年 ——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