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过来,欧盟和乌克兰,包括俄罗斯都沉默了:欧盟将黑山、塞尔维亚、乌克兰等9个国家列入发展库,就在乌克兰信心满满之时,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再次重申,不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 欧盟这次把9个国家同时拉进“发展库”,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个慈善组织,其实“发展库”背后是实打实的资源倾斜,谁在里面,谁就能提前享受欧盟的“候选福利”:贸易便利、司法协作,还有资金扶持。 乌克兰自然欣喜若狂,对基辅来说,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认可,更是战后重建的“生路”,自战事爆发以来,乌克兰经济一落千丈,债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进入“发展库”,等于在欧盟大门前坐上了候车椅,虽然票还没拿到,但总算不是站在门外了。 总统泽连斯基立刻表态欢迎,重申2030年实现正式入盟的目标,乌克兰还做了不少“功课”,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在为入盟“打卡上班”。 但乌克兰还是高兴太早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把话挑明了:“不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现在不支持,将来也不会。”欧尔班这一票,等于把乌克兰的门票撕了。 而且这还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只要涉及到乌克兰的问题,匈牙利几乎每次都“唱反调”,而这次,他把话说得更绝:乌克兰的加入,不但会“带来战争”,还会“掏空匈牙利的钱包”。 可实际情况证明,这并不是空口恐吓,匈牙利是欧盟里典型的“补贴型”国家,每年从欧盟拿到不少资金。 欧尔班担心到时候乌克兰会抢走他们应得的物资,同时也担心俄罗斯会因此在资源上进行把控。 更重要的是,欧尔班推崇民族主义,他的逻辑很简单:匈牙利必须是第一个受到关照的国家,别人靠边站,乌克兰想入欧盟,先别打匈牙利主意。 而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核心国家,对东扩这事兴趣有限,理由也现实:乌克兰太大,战后重建太贵,农业太强,劳动力太多,加入欧盟后就是一台“成本收割机”。 没人愿意为这笔账买单,尤其是在法国民众已经因为欧盟政策闹情绪的当下,所以欧尔班的否决,也是变相的替其他人鸣不平。 而欧盟其他国家,既不愿公开反对乌克兰,也不打算真掏钱支持,于是选择集体沉默,这个沉默,不是无声胜有声,而是没台阶可下。 乌克兰这次也没再高调回应,从兴奋到沉默,只用了不到24小时,泽连斯基政府看得出来,哪怕修了法、改了制、做了功课,终究还是输给了现实政治。 乌克兰想的是快速入盟,靠欧盟扶一把,拉上岸,但欧盟想的是怎么在不多花钱的前提下维持影响力,最好把乌克兰挂在门口,既能控制,又不用承担责任。 从“候选国”到“正式成员”,乌克兰还有很长的路,而战争状态下,欧盟也不可能冒险接纳一个随时可能牵连大规模冲突的国家,乌克兰再努力,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它现在是一个“高风险投资项目”。 最让人意外的是俄罗斯的沉默,普京这次没有出镜讽刺,也没让外交部发表抗议声明,这种“反常”,恰恰说明它可能正如愿以偿。 俄罗斯一向反对欧盟东扩,尤其是乌克兰加入欧盟,现在,欧盟自己内部就因为乌克兰吵翻了天,俄罗斯当然乐得看戏,欧尔班的否决,等于帮普京做了他最想干但做不到的事。 而且俄罗斯知道,这种内部撕裂才是最有效的战略武器,与其硬碰硬,不如放手让他们自己“内斗”,所以,俄罗斯什么都没说,却什么都说了。 本来,“发展库”的设立,是欧盟为2030年大扩员做的铺垫,想要画一张“大欧洲”的蓝图,但这张蓝图刚画完,欧尔班就拿橡皮擦了乌克兰那一笔。 从形式上看,这只是一个国家的否决;从实质上说,这是欧盟机制的“结构性Bug”暴露出来了,全票通过的制度设计,本意是保障共识,结果却成了阻拦行动的绊脚石。 欧盟是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但利益一旦冲突,再好的制度也架不住“各扫门前雪”,这次乌克兰事件,只是把这种分裂摆到了明面上。 而对乌克兰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外交挫败,更是对“西方承诺”的一次清醒认知,靠改革争取支持,未必就能换来入场券;靠制度取悦盟友,也未必能换来安全保障。 这场关于乌克兰入欧的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留下的却是满地现实的碎片,欧盟的扩员愿景受挫,乌克兰的欧洲梦再次悬空,俄罗斯则在沉默中收获战略红利。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能承担代价”的游戏,乌克兰希望用诚意换未来,匈牙利却用否决保利益。 而欧盟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左右为难,成了一个既想做裁判又不想担责的“中间人”。 或许,未来某一天,欧盟机制真的会改革,乌克兰也会走上入盟的正轨,但至少现在,乌克兰还坐在门口,而钥匙还在匈牙利手里。 沉默之后,谁会先开口?没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不是欧盟的胜利,也不是乌克兰的胜利,更不是俄罗斯的胜利,而是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一次精准打击。 信息来源:视频|匈牙利总理重申不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