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德国电视费有多离谱?没电视也得交,拒缴还坐牢,连信息都被泄露   家里连电视

德国电视费有多离谱?没电视也得交,拒缴还坐牢,连信息都被泄露   家里连电视遥控器都没见过,却每月被迫缴纳一笔“看电视的钱”,不看电视也要交电视费,不交?坐牢见。   更离谱的是,连你有没有电视都不用查,只要你住在那儿,账单就会自动寄到你家门口,至于你信息咋被知道的?那就更别问了。   德国这套“全民普缴”制度,简直把“强制”两个字用到了极致。   说起来,德国电视费这事儿已经搞了快一百年了,当年是收“收音机费”,后来电视流行了,政策就自然升级成“电视用户缴费”。   现在每户每月要交18.36欧元,2025年还要涨到18.94欧元,这笔钱不算少,尤其是对于根本不看电视的年轻人或者收入有限的低收入家庭来说,这种“强制消费”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而且德国的电视节目在本国年轻人中早就“失宠”多年,内容老旧、立场偏颇、节奏拖沓,几乎成了德国公共电视台的标签,有网友调侃:“看德国电视还不如刷中文B站。”   所以不少德国民众对电视费的抱怨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交得多,看得少,不自由。   如果你以为电视费只是针对普通家庭,那你就太低估德国的“精细管理”了,公司也得交,旅馆也得交,出租车公司也跑不了,只要有人,无论是什么地方都要给钱。   这套算法像极了“万物皆可收费”的德式逻辑,让人忍不住怀疑这到底是公共服务,还是一门生意。   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抗,德国最高法院的态度非常明确:合法!德国联邦法院多次裁定电视费合宪,理由是这笔钱不是税,而是“公共责任费用”,意思是:你不是在交税,你是在为公共媒体的独立出一份力。   听起来很高尚,但现实可不是这样,被这种不合理的规矩束缚久了,总有人想尝试一下反抗,于是一名男子就拒交电视费,结果直接被抓进监狱“反省”。   这也就证明,在德国不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病床上的病人,只要欠费就会留下信用污点,影响你租房、贷款,甚至找工作,政府可以容忍你逃地铁票,但不能容忍不交电视费。   如果只是交个钱也就算了,更让人不安的是,德国的电视费征收机构,ARD旗下的收费服务公司GEZ还会通过第三方公司主动收集用户信息。   你搬了家,哪怕只换了个门牌号,系统都能迅速定位你,只要你的名字和地址出现在数据库里,你就会接到账单,没有电视?没人关心,你不回应?罚单和催款信会接踵而至。   这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模式,让很多人质疑,这到底是广播电视费,还是全民数据监控?   德国,这个以重视隐私著称的国家,在电视费问题上,似乎也开始模糊了底线。   德国之所以把这件事情做的这么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被灌输了一个理念:公共媒体必须独立。   德国二战后深受媒体操控之苦,所以战后制度设计极度强调媒体与政府、资本的“绝对隔离”。电视费就是维系这种独立的“财政保障”。   这个逻辑在理论上没毛病,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民缴费”的制度如果缺乏透明度、效率和内容质量的支撑,就容易变成一种形式主义。   而当年轻人远离电视,内容脱节于现实,公众自然会质疑:我到底在为谁买单?   德国政府强调,这么做是为了让为公众发声的媒体不受资本和政治影响,保持中立客观,但现实是,很多观众认为德国主流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立场并不公正,甚至有偏向性。   这种“缴费+不信任”的结构,正是现在德国社会对电视费制度不满的根源之一,你让我出钱,但我信不过你,这账怎么算都别扭。   对于一些刚到德国的外国人来说,这种“无论你用不用,都得交”的制度,简直是文化冲击,有人调侃:“在德国,不买电视是你的自由,收你钱是他们的权力。”   德国电视费的本意是好事,保障舆论独立,避免媒体被政商控制,但执行层面却走了极端,变成了全民强制缴纳、内容滞后、管理混乱、信息泄露的一锅粥。   现实中,很多德国人已经不再看电视,他们用手机刷视频,用流媒体平台看新闻,用社交媒体了解世界,而电视台依旧自顾自地收费、制作、播出,仿佛活在另一个时代。   德国的电视费制度,走到今天,早已不是“缴费看电视”那么简单,它背后是德国对公共媒体独立性的执念,是法律与现实之间的拉扯,是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自处的难题。   但再高尚的制度设计,如果不能与现实接轨,最终也难逃被质疑、被抛弃的命运,毕竟,在一个连电视都快被年轻人淘汰的年代,还强制所有人缴纳电视费,不仅让人觉得不值,更让人觉得不合理。   一项制度,该收的时候就得收,但收得冤枉了,还不让说,那就不是“公共服务”,而是“强制交易”了,德国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传统”,都值得一交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