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德云社的创始元老徐德亮对郭德纲说:“一场商演,你拿40万,分我150元,这是打发要饭的吗?”郭德纲回了他一句话。可是没多久,徐德亮就做了一件轰动相声界的事情。 在德云社草创时期,郭德纲、徐德亮、张文顺是铁三角,扛着相声复兴的大旗一路摸爬滚打。 可就在2008年,徐德亮突然“翻脸”,这个北大毕业、讲究文哏、台风儒雅的相声演员,终于忍不住摊牌:“你拿几十万,我拿150?我不是来打杂的。” 徐德亮的爆火不是偶然,他是德云社最早的一批台柱子,可偏偏,这种“老资格”在德云社的体制里并不值钱。 郭德纲说得直白:“按价值分钱。”但问题是,价值由谁定?观众买票可能是冲郭德纲来的,但一台完整的演出,少了谁都不成。 徐德亮的委屈,不只是钱少,而是觉得自己被架空了,他联系演出受阻,收入被压,连老艺术家王文林都要挤公交来演出,待遇却和他一样寒酸,这不是简单的“分钱”问题,这是对“人”的尊重问题。 徐德亮主张“文哏”,讲究语言的雅致和文学性,骨子里透着文人的自持,而郭德纲呢?他讲的是“接地气”,段子要能让观众笑得出声,哪管你是不是出口成章。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两种价值观在角力,一个追求“文化复兴”,一个瞄准“票房爆棚”,当两人都站在自己的逻辑里时,分歧就是必然的。 而且那个时候还是德云社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当然也是“出走潮”的高峰期。 早期的德云社更像一个“义气江湖”,大家是靠兄弟情、靠理想在支撑,郭德纲、张文顺、徐德亮这些元老,既是演员,又是创始人,很多人是“搭伙过日子”的状态。 但到了2008—2010年,德云社火了,票价翻番,商演不断,郭德纲的个人知名度也飙升,“钱”这个因素开始主导一切,当舞台变成赚钱的工具,分账问题就成了矛盾焦点。 演员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台柱子,但拿的钱却不成正比,尤其是像何云伟、李菁、曹云金这些有流量、有作品的演员,觉得自己“出力不讨好”,于是选择离开。 德云社虽说是“公司”,但骨子里一直是“家长制”在运作,郭德纲是话事人,资源、名气、话语权全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其他演员虽挂名“师兄弟”,但待遇和地位差距极大。 这种模式在小作坊时期还能勉强运作,但一旦规模大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很多演员觉得,没有晋升通道,而且演出多,收入低,师傅一句话就能决定命运。 那两年德云社风波也很多,最演员离开,外界还有许多关于德云社的新闻,这一连串事件,让不少演员心生动摇。 他们意识到:这个平台虽大,但风险也大,师父说翻脸就翻脸,自己可能随时被“牺牲”,于是选择“另谋出路”。 这波“出走潮”,表面看是个别演员的不满,实则反映的是一个传统班社在商业化进程中的“系统性崩塌”。 他们离开的理由很现实,钱不够分、没有话语权、看不到未来,而这,正是当时的德云社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徐德亮走了,何云伟、李菁、曹云金后来也都陆续离开,离开的理由都不尽相同,但背后的共性却很清晰:传统相声社团的“带徒制”与“家族化”模式,在现代商业逻辑面前,显得越来越吃力。 离开德云社后,徐德亮另起炉灶,创办“海淀相声俱乐部”,试图走一条更加“文艺”的相声路线,但很快他发现,没有郭德纲的光环,没有德云社的平台,想靠“文哏”吃饭,几乎不可能。 他不是不努力,而是整个市场已经被“娱乐至上”绑架了,观众需要的是“笑”,不是“雅”。而徐德亮坚持的,恰恰是“雅趣”,这场博弈里,他输了市场,但赢了尊严。 反观德云社,几经动荡却愈发壮大,靠着郭德纲的影响力和商业手腕,逐渐从剧场走向电视、再到线上平台,成了“相声界的头部IP”,可这条路,也越来越远离了最初的“相声理想”。 徐德亮和郭德纲的决裂,本质上不是为了150块钱,而是对公平的渴望,一个把相声当成文化事业,一个把它当成商业项目,两人站在同一舞台,却注定走不到同一条路。 有人说徐德亮“太理想主义”,看不到市场的现实;也有人说郭德纲“太功利”,忘了兄弟的情分,但这场纷争背后,其实是传统艺术团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 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在商业化的浪潮下如何自处?是坚守文化的骨气,还是迎合市场的口味?徐德亮用退出来回答,郭德纲用崛起来回应。 这场风波,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一道现实命题:当艺术遇上利益,当兄弟遇上账本,谁来守住初心?谁又能笑到最后? 信息来源:徐德亮王文林退出德云社 张文顺:不许再有"德"——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