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务代表格里尔再放狠话,中美协议只是战术性休战! 刚签协议就变脸?美商务代表放狠话,这“休战”根本没诚意! 11 月初刚在华盛顿签下协议文本,美国商务代表格里尔就公开表态,直言这份协议 “没解决所有核心问题”,还明确说接下来要继续推进对中国多个行业的贸易调查,甚至不排除重启关税加征流程 ,这番话一出口,不少企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这次中美达成的协议,此前被不少业内人士看作是缓解贸易摩擦的 “阶段性成果”。协议签订当天,美国商务部官网还特意发布了简短声明,提到双方就农产品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达成共识,当时市场反应积极,美股相关板块当天收盘上涨,中国出口企业也开始着手调整下半年的订单计划。谁都没料到,短短几天时间,作为美国贸易谈判核心成员的格里尔会突然改变口径。 格里尔这个人在美贸易圈向来以 “强硬” 著称。公开资料显示,他曾在小布什政府时期担任贸易顾问,之后长期在华尔街投行负责国际贸易分析,2023 年接任商务代表一职后,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 “美国利益优先”,甚至在去年中美谈判陷入僵局时,还曾因态度坚决导致谈判一度中断。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习惯在协议签订后留 “后手”,2024 年初与欧盟达成的钢铁贸易协议,也是在签订后不到一个月就追加了三项附加条款。 这次格里尔提到的 “继续调查”,并非空穴来风。据美国商务部内部流出的文件显示,早在协议谈判期间,相关调查团队就已经开始收集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的出口数据,重点核查是否存在 “所谓的补贴行为”。 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调查项目原本计划在协议签订后暂停,如今被格里尔重新提上日程,背后可能与美国国内部分行业协会的施压有关,近期美国汽车制造商联盟多次游说国会,要求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持高关税。 协议签订时被重点提及的农产品采购问题,也成了格里尔口中的 “未解决事项”。按照当时的约定,中国将在未来半年内增加对美国大豆、玉米的进口,但格里尔在最新表态中却强调 “采购量需要进一步明确”,还暗示若采购进度不及预期,不排除采取 “反制措施”。 这一说法让美国农场主们颇为不安,伊利诺伊州大豆协会负责人已经公开呼吁政府 “保持政策稳定性”,毕竟过去几年因贸易摩擦,美国农场主的对华出口额曾大幅下滑,好不容易盼来协议,如今又面临不确定性。 更让市场担忧的是,格里尔提到的 “加征关税” 并非首次提及。2024 年下半年,他就曾建议对中国电子设备加征 15% 的关税,虽然后来因企业反对未能实施,但此次再次提及,还是引发了相关行业的紧张。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近期做的调研显示,超过六成的出口企业已经开始储备资金应对可能的关税上涨,部分企业甚至考虑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以降低贸易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格里尔的表态与美国政府此前的立场存在一定差异。协议签订当天,美国白宫发言人曾表示 “这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积极一步”,还强调 “将通过对话解决剩余分歧”,但短短几天内,作为商务代表的格里尔就放出强硬言论,这种政策上的 “不一致”,让不少企业感到困惑。有国际贸易专家分析,这可能与美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有关,明年是美国大选年,部分政客希望通过强硬的贸易立场争取选民支持。 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