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谁能想到,曾经跺跺脚就能让全球电子代工行业抖三抖的富士康,会凉得这么快? 那些年,富士康的大陆工厂是真的风光,园区里 24 小时灯火通明,百万员工昼夜轮班,生产线连轴转都赶不上订单需求,光是郑州一个基地,就包揽了全球近七成的 iPhone 组装业务。 巅峰时期的富士康,说是 “电子代工界的航母” 毫不夸张。 那时候的郭台铭,走到哪儿都带着 “代工大王” 的光环,苹果、华为、小米这些巨头,都得看他的产能脸色办事。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这一切就变了模样。现在的富士康,早已没了当年的气势。 郑州工厂的灯火不如以前亮了,部分生产线长期闲置,2023 年的员工数量比巅峰时期少了近一半。 曾经排到半年后的订单队列,如今变得断断续续,有些车间甚至出现 “做三休四” 的情况,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富士康的滑坡,首先绕不开大陆制造业的变化。 2010 年前后,大陆制造业的平均月薪还在 2000 元上下,到了 2023 年,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 6500 元左右,翻了三倍还多。 富士康靠劳动密集型模式赚大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人工成本涨只是开始,更让富士康难受的是客户的 “变心”。 苹果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户,巅峰时期贡献了近 40% 的营收,但这些年苹果一直在分散供应链。 为了降低对单一代工厂的依赖,苹果把部分 iPhone 组装订单交给了和硕、纬创,还把生产线搬到了印度、越南。 华为也在调整供应链,自己的鸿蒙生态带动了一批本土代工厂,对富士康的依赖度大幅下降。 偏偏郭台铭的应对,还踩错了所有坑。他以为把产能搬到人工更便宜的印度、美国,就能延续优势,结果却处处碰壁。 印度的工厂给了他当头一棒,投产头两年,良品率一直卡在 75% 左右,而大陆工厂能稳定在 96% 以上。 更麻烦的是印度的供应链,关键零部件还得从大陆运过去,物流成本比预期高了 30%,交货周期也拉长了不少。 美国的工厂更是个 “吞金兽”。郭台铭当年豪言要投资 100 亿美元在威斯康星州建工厂,结果因为当地基建跟不上、人工效率低,投产时间一推再推。 原本计划 2020 年量产,直到 2023 年才勉强开工,而且产能还不到预期的 20%。 其实富士康的衰退,早就有苗头。 这些年,越来越多本土代工厂崛起,比如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它们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走得更快,还能提供更灵活的服务。 这些本土企业更懂大陆市场,反应速度也快,慢慢蚕食了富士康的市场份额。 郭台铭可能到现在都没明白,富士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踩中了大陆制造业的红利期。 当年大陆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完善的供应链、便利的交通,这些都是富士康的底气。 可时代变了,红利消失了,他还抱着老思路不放,既没跟上大陆的升级步伐,也没搞定海外的复杂环境,衰退自然不可避免。 它的故事给所有依赖低端制造的企业提了个醒:时代在进步,企业必须跟着转型。 光靠低成本、人海战术,迟早会被淘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变化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