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

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可是对于统一这件事,真正的疑虑是在于制度的不同,担心生活方式会出现剧烈的改变。所以现在大陆是去强调生活方式不变,但她还是比较相信民间交流。   她提到的这一民调结果,恰恰点出了两岸血脉相连的根本,这种认同不是政治口号堆砌的假象,而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联结。   但统一议题上的疑虑确实戳中了现实中的隔阂,制度差异带来的生活方式担忧,成了横在共识面前的一道坎。   大陆方面其实早有回应,国台办明确表示和平统一后台湾现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会得到充分尊重,私人财产、宗教信仰等合法权益都有保障,还陆续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等政策,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提供同等待遇,这些举措都在传递“生活方式不变”的信号。   但在陈凤馨看来,这些政策的温度,终究要靠人与人的接触才能真正传递到台湾民众心里。   她跑两岸新闻二十多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跟台商打交道时就发现,那些往返两岸的老板常跟她说“在大陆做事踏实,政策稳当”,这让她更早意识到两岸误解多源于“未见”。   就像她在节目里常提的台北姑娘小琳,早年到厦门求学时总担心“不习惯”,结果不到半年就迷上了鼓浪屿早市的沙茶面,说比台北夜市的更够味;毕业后留在当地做设计,去年带父母打卡张家界,老两口回来逢人就夸大陆高铁比飞机稳,景区服务比想象中贴心。这样的故事远比空洞的政策解读更有说服力。   民间交流的效果早有数据佐证,台湾《联合报》曾做过调查,去过大陆的台湾民众里,68%都表示对统一的疑虑有所减少,其中年轻人占比最高。   这背后是两岸交流热潮的真实支撑,2024年台湾同胞赴大陆人次达到402.3万,同比增长54.3%,就算民进党当局层层设限,第十七届海峡论坛还是吸引了超过7000名台胞参与,累计十六届论坛更是有35万余人次两岸同胞相聚,其中台湾同胞超14万。   体育领域的交流更接地气,台湾球迷组成“台湾村超粉丝足球队”赴贵州榕江参赛,在全民狂欢里感受足球的纯粹快乐;第二届海峡两岸同名村“村BA”篮球邀请赛上,24支宗亲队伍在呐喊声中深化宗亲情谊;还有台胞赶场打卡“苏超”“浙BA”,在“看球+美食+美景”的体验里,发现两岸生活方式的共通之处。   这些场景里没有复杂的政治论述,只有运动的激情、美食的诱惑和宗亲的温情,却悄悄消解着“生活方式差异”的刻板印象。   民进党当局总炒作“大陆会改变台湾”,可那些真去过大陆的人都清楚,台湾人爱喝的珍珠奶茶在大陆街头随处可见,喜欢骑的机车在厦门、泉州老街上照样跑得自在,所谓“生活方式剧变”不过是刻意制造的恐慌。   陈凤馨推动的“两岸学生笔友计划”更藏着细腻的考量,她知道民进党多年的“信息过滤”让不少台湾家长心存顾虑,担心孩子接触大陆后“不适应台湾”,而让台湾小学生和大陆孩子互寄阿里山明信片、故宫书签,反而能绕开成人世界的偏见。   去年有个台湾小朋友收到大陆笔友寄的冬奥会纪念徽章,特意让妈妈带他看直播,看完说“原来大陆也有会滑冰的小朋友,跟我一样喜欢堆雪人”,这样的瞬间恰恰是民间交流的魔力——不用讲大道理,只用童真的视角就能打破误解。   当然交流之路从不是坦途,民进党当局一边污名化海峡论坛,一边限制台湾学生赴大陆交流,还宣称“会被洗脑”,可这种阻挠在民心面前显得格外无力。   萧旭岑说,绝大多数的台湾同胞是非常认可这种双方的交流的,也希望两岸和平发展,台湾商业总会荣誉理事长赖正镒也直言,海峡论坛是两岸凝聚共识、创造双赢的关键桥梁。   70%的中华民族认同是两岸最坚实的基础,制度差异或许需要时间沟通,但生活方式的共通性早已在民间交流中显现。   陈凤馨相信的民间交流,本质上就是用一次次见面、一碗碗热汤、一场场球赛,把“担心改变”变成“习惯共处”,毕竟两岸同胞本就同根同源,那些刻意筑起的“心墙”,终会在常来常往中慢慢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