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荷兰首相迪克、舒夫称,对安世采取的措施,不是针对中国,是因为首席执行官,管理不善

荷兰首相迪克、舒夫称,对安世采取的措施,不是针对中国,是因为首席执行官,管理不善。   荷兰政府,面对各国的质疑其合法性和中国有力反击,有点坐不住了。开始找借口来了,荷兰首相迪克、舒夫称,荷兰政府对芯片安世半导体制造商,采取的措施,是针对其首席执行官的管理不善,并非针对中国。荷兰首相的意思是,荷兰政府并没有做错什么,并且还有道理的意思,脸皮都比脚底皮厚,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美国商务部在2025年9月底刚刚宣布了针对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的“穿透规则”,安世半导体因其母公司闻泰科技在清单上而直接受到冲击。   几乎在同一时间,荷兰政府就迅速援引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对安世半导体出手。这很难不让人怀疑两者之间存在联动。更实锤的证据来自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后来公开的法庭文件,其中明确记载了在2025年6月,荷兰外交部与美国国务院官员举行了一次会晤。   美方在会晤中直接提出,安世半导体的首席执行官必须由中国人换掉,这是该公司能够获得美国“实体清单”豁免资格的前提条件。   文件甚至提到美方理解“撤资需要时间”,这暗示了美方的终极目标可能是迫使中资完全退出。   在这种情况下,荷兰首相所谓的“并非针对中国”的说法,显得格外讽刺。这分明是一场针对中资企业的、有预谋的“去中国化”行动,而非简单的公司治理问题。   荷兰政府声称安世半导体存在“严重管理缺陷”并威胁其“经济安全”,但其指控非常空泛,没有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具体事实。   事实上,自闻泰科技2019年收购安世半导体以来,这家公司运营稳健,对荷兰当地经济和就业做出了贡献。   所谓的“管理缺陷”,根据曝光的法庭文件解读,实际上是指安世半导体未能按照荷兰政府(或者说其背后的美国意愿)的要求,进行包括更换中国籍CEO在内的“治理结构变革”,以规避美国的制裁。   荷兰政府真正的担忧,并非公司管理本身,而是担心中资控股可能导致的关键半导体技术和知识“外流”到中国,从而削弱荷兰乃至欧洲在半导体领域的战略自主性。   这种思维反映了欧洲近年来不断强化的“经济安全”观,即不惜牺牲一定的市场开放原则,也要确保对关键技术和供应链的控制权。   然而,荷兰政府选择的不是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来保持优势,而是通过行政力量强行干预一家正常经营的中资企业,这严重违背了其一直宣扬的市场经济和契约精神。   面对荷兰政府的行动,中国没有坐视不理。中国商务部迅速出台了对安世半导体的出口管制措施,禁止其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和分包商出口特定的半导体成品和组件。   这一反制措施非常精准,直接击中了安世半导体供应链的要害。因为安世半导体有相当一部分的封装测试业务在中国完成,其营收的近一半来自中国区。   中国的出口管制意味着安世半导体可能无法从其中国工厂获得关键零部件,从而影响其向全球客户,特别是欧洲汽车制造商交付产品的能力。这一后果立刻引发了全球产业链,尤其是汽车行业的恐慌。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迅速发声,警告芯片供应中断可能在几周内导致汽车生产停滞。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敦促各方尽快解决问题。   这种立竿见影的压力,显然让荷兰政府感到意外和紧张,这恐怕也是其首相随后不得不表态正与中方进行沟通,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的重要原因。中方的反制清晰地表明,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依赖是相互的,中国不仅拥有反制工具,更有决心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安世半导体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单一企业的范畴,它为全球跨国投资,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敲响了警钟。   这表明,即使在荷兰这样被视为法治健全、市场稳定的经济体内,投资安全也可能因为地缘政治风向的转变而瞬间崩塌。   这起事件会严重侵蚀国际投资者对荷兰乃至欧盟市场营商环境的信任度。大家会担心,今天看来安全的投资,明天是否会因为政治原因而被强制干预甚至剥夺。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事件是中美欧在半导体领域博弈加剧的一个缩影。美国正通过其“穿透规则”等长臂管辖手段,极力拉拢盟友共同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而荷兰作为在半导体设备(拥有阿斯麦)和芯片制造(拥有安世半导体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成为了双方博弈的前沿。有分析指出,荷兰近年来在配合美欧行动方面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从“被动屈服”转向“主动配合”以实现自身目标。   这一事件很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先例,鼓励其他欧洲国家在更多关键领域以类似的“国家安全”理由对中资企业进行干预,从而加速高科技领域的“脱钩”或“去风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