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有,很多没有存款的家庭都有一个共性。 多数人都觉得20万存款不是很多,都以为那是小钱,这一点存款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实际上20万存款,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讲,可以称之为是一笔巨款。 你算笔账就知道,现在全国多数城市的平均工资也就五六千,一个双职工家庭每月能攒下两千就不错了,要存够20万得不吃不喝攒八九年,这还没算上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这些固定开支。 那些觉得20万是小钱的家庭,往往对“钱要花在刀刃上”没概念。他们总在不经意间把钱花在没必要的地方,比如看到网红推荐的家电就冲动下单,结果买回来用两次就堆在角落落灰;朋友聚餐抢着买单,明明自己下个月房租还没凑齐,也硬要撑面子;孩子的玩具买了一箱又一箱,可孩子新鲜劲过了就扔一边,转头又要买新的。 这些看似零散的开销,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有个朋友夫妻俩每月收入加起来一万二,按理说省着点花能攒下不少,可他们总说“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结果每个月都在还信用卡账单。上个月孩子突然发烧要住院,他们翻遍手机钱包才凑够五千,最后还是跟父母借了三万才渡过难关。 他们还特别容易被“超前消费”套牢。看到别人买了新车,自己明明通勤只要坐两站公交,也非要贷款买辆十几万的车,每个月还完车贷就所剩无几;看到同事背名牌包,自己也咬咬牙刷信用卡买一个,结果接下来好几个月都得靠泡面度日。 有个邻居更夸张,为了给孩子报所谓的“贵族早教班”,一次性交了五万块,可家里连应急的钱都没有。后来她老公失业,一家人连房贷都差点还不上,最后还是把早教班的课退了才勉强撑过去。 这些家庭还有个特点,就是对“风险”没概念。他们总觉得“倒霉事不会落到自己头上”,所以从不攒钱应对突发情况。去年有个亲戚家的孩子突然查出重病,需要几十万治疗费,他们家一分存款都没有,只能到处找人借钱,最后还是靠众筹才凑够钱。 反观那些有存款的家庭,并不是他们收入有多高,而是他们懂得规划。楼下张姐夫妻俩每月收入加起来才八千,可他们每个月都会固定存两千,孩子的玩具只买必要的,衣服也会趁打折的时候买,平时聚餐也会选性价比高的餐厅。 去年张姐的母亲生病住院,她一下子就拿出了十万块,一点都没慌。她说“平时省点没关系,关键时候有钱才能不慌”,这话真没说错。 现在很多人总被“精致生活”的说法误导,觉得省钱就是抠门,可实际上真正的精致是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而不是盲目跟风。那些觉得20万是小钱的家庭,往往没算过一笔账:如果家里突然有人生病,或者遇到失业,没有存款的日子有多难。 有个数据特别扎心,去年某平台的调查显示,全国有近六成的家庭存款不足十万,还有三成的家庭连五万都拿不出来。可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觉得20万不算啥,总想着“等以后赚大钱了再攒”,可钱哪有那么好赚? 就像我表哥,之前总说“等我升职加薪了就攒钱”,结果工作五年换了三份工作,工资没涨多少,倒是欠了不少信用卡。上个月他想买房,连首付都凑不齐,最后还是靠父母拿出养老钱才帮他付了首付。 其实攒钱真的不是难事,关键是要改变“20万是小钱”的想法。比如每个月发工资后先存一部分,再用剩下的钱开支;少买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遇到事情多想想,别冲动消费。 有个同事就是这样,她每月工资五千,发工资后先存一千五,剩下的钱用来交房租、吃饭和必要的开支。三年下来,她已经攒了五万多,去年还靠着这笔钱报了个技能培训班,现在工资也涨到了八千。 那些没有存款的家庭,往往就是因为一开始觉得“20万太多,慢慢来也没关系”,结果越拖越攒不下钱。等到真正需要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只能到处求人。 所以别再觉得20万是小钱了,对普通家庭来说,这笔钱可能是孩子的学费,可能是老人的医药费,也可能是应对突发情况的底气。与其羡慕别人有存款,不如从现在开始规划,哪怕每个月只存几百块,日积月累也能攒下不少。 毕竟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手里有钱,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慌不忙,才能给家人更好的保障。那些总觉得20万不算啥的家庭,真该好好想想,要是哪天家里突然需要钱,自己能拿出来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