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国际威望非常高!但是你会发现,各国领袖去美国,是想得到尊重;到中国,却是想拿钱。他们内心里对美国是怕,对中国是贪,可就是不怕中国。你们不奇怪吗?不论大国小国,几乎都这样。 咱们先说说那个“怕”字。为什么怕美国?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美国这几十年来,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庞大的全球体系。 这个体系的底层代码是美元,操作系统是军事联盟,应用软件是文化价值观。你想在这个地球上混得好,就很难绕开这个体系。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美元霸权,全世界的贸易结算,大宗商品定价,都离不开它。美国要是哪天不高兴了,动用金融制裁,把你的银行踢出SWIFT系统,那基本上就等于给你的经济判了死刑。 伊朗、俄罗斯都尝过这个滋味,这种能一剑封喉的硬实力,谁敢说不怕?这就像一个武林盟主,他不仅自己武功高强,还掌握了所有门派的命脉,你不敬他,他就能让你门派上下都喝西北风。 再看看军事。美国在全球有数百个军事基地,航母战斗群游弋在各大洋。它的盟友,从欧洲的北约到东亚的日韩,安全上都是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的。这种安全依赖,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敬畏。 小国遇到点事,第一个想到的是给美国打电话,寻求“保护”。这种保护伞下的关系,自然就带着一种不平等的“尊重”。领袖们去白宫,哪怕是走个过场,也是一种姿态,向世界宣告“我跟老大关系不错”。这种姿态背后,是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默认,也是对其强大硬实力的忌惮。 那再转头看看中国这边呢?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咱们这些年搞“一带一路”,搞亚投行,给发展中国家贷款修铁路、建港口、盖电站,这钱给得实实在在。 很多国家,尤其是那些被西方世界遗忘的角落,第一次看到了现代化的希望。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在中国企业手里起死回生,成了地中海第一大港;非洲的蒙内铁路,让物流成本大大降低,激活了沿线经济。这些项目带来的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所以各国领袖来中国,往往是带着项目清单来的,谈的是合作,是投资,是市场准入。德国的汽车厂商离不开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澳大利亚的农民指望把牛肉和卖到中国,东南亚国家更是希望承接中国的产业链转移。 这种关系,本质上是生意,是合作共赢。大家冲着中国的钱、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技术而来,这很直接,也很现实。 但问题就出在这。生意是生意,尊重是尊重。当关系主要建立在经济利益上时,它就变得可以计算,可以替代。今天你能给我最好的贷款条件,我跟你合作;明天万一有别人开出更优厚的条件,或者我自己翅膀硬了,那这笔生意是不是就有的谈了? 这种纯粹的利益捆绑,很难转化为深层次的政治信任和战略敬畏。就像一个很有钱的商人,大家都会围着他,奉承他,想从他那里赚点钱,但心里未必真的服他。商人再有钱,也没有制定规则的权力,也没有让人家破人亡的强制力。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用钱铺就的道路,换不来那种发自内心的“怕”或者说“敬”?核心可能在于力量性质的不同。美国的力量,更多是一种“规则性”和“惩罚性”的力量。它制定规则,你遵守了,就能在体系内玩;你破坏了,它就有能力惩罚你。 这种力量是硬核的,是带有强制性的。而中国的力量,目前更多体现为“建设性”和“机遇性”的力量。我给你发展的机会,给你合作的红利,但你接不接受,怎么合作,主动权还在你手里。 中国一直强调“不干涉内政”,这本来是个好原则,但在国际政治的丛林里,有时候也会被解读为“不愿承担责任”或“没有能力施加影响”。当一个小国跟邻国发生冲突时,它可能会找美国来调停或者撑腰,但很少会想到找中国来当“裁判”。 还有一个点,就是软实力和叙事能力的差距。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新闻媒体,几十年来一直在向全世界输出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塑造了一种“美国梦”的向往。 这种文化上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球精英阶层的心态。而中国的文化输出,虽然也在努力,但影响力还主要局限在华人圈或者一些特定的文化领域。 我们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非常宏大的愿景,但在很多国家听来,还不如一部美国大片里的英雄主义来得直接。 当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从心底里更向往另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时,他们对那个国家的态度,自然会更复杂,更带有一种“仰望”的成分。 这种“怕”与“贪”的差别,到底是中国崛起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还是两种文明基因里就注定的不同?美国通过建立一套让他人“害怕”的体系来维持领导地位,而中国试图通过提供一套让他人“贪图”的方案来赢得朋友。两条路,哪条能走得更远,更能赢得未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当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足够高,当我们的科技实力让世界无法轻易绕开,当我们的文化故事能真正打动人心时,这种“贪”会不会慢慢沉淀为一种“敬”?这事儿,还真值得咱们每个人琢磨琢磨。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