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果不其然!10月21日,美国陆军正式宣布了一个足以改变未来战争规则的决定:邀请私募股权集团加入其高达1500亿美元的军队改造计划。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招商引资,它标志着美军正试图用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来重塑自身战力,这操作,几乎相当于把代表着国家暴力的五角大楼,和代表着资本意志的华尔街,硬生生“焊”在了一起。 这个消息之所以让人感觉“果不其然”,是因为美国军方对传统军工复合体的不满已经积压了很久。那些像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这样的传统巨头,虽然技术雄厚,但体态臃肿、流程繁琐、成本高昂。一个武器项目从立项到服役,动辄十几年,预算超支成了家常便饭。 F-35战斗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耗资万亿美元,却问题不断。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心里清楚,如果按照这个老节奏,面对潜在对手的“下饺子”式发展,美军的代差优势迟早会被耗光。他们需要的是硅谷的速度,而不是底特律的官僚。 而华尔街的私募股权(PE)集团,恰恰是“速度与效率”的代名词。这些资本猎手们最擅长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识别有潜力的公司,注入资本和管理经验,然后通过重组、优化,迅速实现价值最大化,最后在高位套现离场。他们信奉的是绩效文化,是“不盈利就淘汰”的丛林法则。 现在,美国陆军想借的,正是这股“狼性”。他们希望PE能像改造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样,来改造军队的研发和采购体系,把钱花在刀刃上,快速催生出能改变战局的颠覆性技术。 这个1500亿美元的庞大计划,听起来就像一个国家级的“超级风险投资基金”。可以想象,未来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一个PE团队,带着数据分析师和行业专家,和陆军将领们坐在一起,评估上百个关于人工智能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生物技术和太空感知的初创公司。 他们不再会花十年时间去论证一个项目的可行性,而是可能会像投资一个APP一样,同时给十个有潜力的团队一小笔钱,让他们快速做出原型,然后优胜劣汰,把资源集中在最有希望的那一个上。这种“赛马机制”,对于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化上的地震。 华尔街的资本大鳄们为什么会对这个“生意”感兴趣?答案很简单:利益。1500亿美元是一个何其巨大的蛋糕,而且背后是美国政府的信用背书,这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一旦他们投资的某项技术被军方采纳,就意味着长期、稳定、利润丰厚的订单。 这比在市场上拼杀要安全得多。对他们来说,这既是一笔爱国的生意,更是一笔精明的生意。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当国家安全与高额回报结合在一起时,其产生的驱动力将是无穷的。 然而,当五角大楼和华尔街被“焊”在一起,一个巨大的潘多拉魔盒也可能随之打开。第一个浮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利益冲突。想象一下,一家PE基金既投资了一家AI武器公司,又深度参与了陆军采购这家公司武器的决策过程。 那么,军方的采购价,究竟是基于性能评估,还是基于PE的投资回报?谁来监督这个监督者?当战争的决策与资本的回报深度绑定时,国家的军事行动,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被资本的意志所绑架? 更让人担忧的是保密问题。华尔街的精英们习惯了在酒会和高尔夫球场上谈论交易,而军事机密是国家的最高机密。你如何确保一个国际化的PE集团,其成百上千的员工和合作伙伴中,不会有人为了利益而泄露敏感的军事技术? 而且,PE的运作模式是追求短期回报,通常一个基金的周期是5到7年。但很多尖端军事技术的研发,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果一项技术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化的希望,PE会不会为了基金的业绩,而毫不犹豫地将其砍掉?这种“短视”的风险,对于需要长远布局的国防安全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这场史无前例的“联姻”,让美国走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风险的道路。它可能像一针强心剂,让衰老的美军机器重新焕发活力,在未来的科技竞赛中占得先机。 但也可能是一剂毒药,让国家的暴力机器被资本逻辑所渗透,最终走向一个谁也无法预料的方向。当战争的机器由利润的引擎来驱动时,我们得到的究竟是更强大的保卫,还是更危险的赌局?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简单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