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琢磨这事儿的人确实多了——以前觉得奥巴马就是个普通总统,干得好坏都是美国自己的事儿。可现在回头一看,好家伙,他哪儿是一个人呐,背后那套东西才叫吓人。 先说那个挺邪乎的B.O.和A.O.的说法。我在外网晃悠的时候,发现这说法真不是小打小闹。很多老美现在真就这么划分时间——奥巴马之前的美国,和奥巴马之后的美国,完全是两个国家。 这种划分不是基于什么经济数据或者战争胜负,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就像你老家门口那条街,明明还是那条街,但街边的店铺换了,邻里的人也换了,连空气里的味道都变了,你就知道,那个你记忆里的地方,已经回不去了。这种感觉,在如今对美国政治的讨论里,几乎成了一种共识。 你仔细想想,奥巴马上台那会儿,正好是社交媒体彻底爆发的前夜。他的竞选团队可以说是把互联网玩得最溜的,精准推送、线上动员,把政治竞选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网的狂欢。 这在当时看起来是“酷”,是“进步”,是“拥抱未来”。可现在再看,这扇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政治不再是报纸上和电视里的严肃讨论,变成了算法推荐下的信息茧房,变成了推特上的隔空对骂。 所有人都被推到了自己的阵营里,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只听得见自己想听的声音。这种撕裂,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他无意中,或者说,在他背后那套力量的推动下,亲手打造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更难相互理解的舆论场。 再说说他任期内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比如那个《平价医疗法案》,也就是俗称的“奥巴马医改”。这事儿的目标很宏大,想让更多人看得起病,这本身没毛病。 可它推行的方式和带来的连锁反应,却成了另一回事。它强制个人购买保险,这在美国人眼里,简直是对个人自由的终极挑战。 为了推行这个法案,整个国会吵得天翻地覆,两党的对立被前所未有地激化。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政策,它变成了一道选择题:你到底是想要政府的保障,还是坚守个人的自由? 这道题一旦摆上台面,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支持的人觉得这是文明的进步,反对的人觉得这是通往奴役之路。一个政策,能把一个国家划成两个如此对立的价值观阵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更别提那些社会文化层面的巨变了。在他任内,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化。这件事在当时被全球媒体当作一个巨大的进步来报道。可对于美国那些笃信传统价值观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一场文化地震。 他们眼看着自己从小信奉的东西,在短短几年内,被从上到下地彻底颠覆。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我不喜欢”,而是一种“我的世界被入侵了”的恐慌。 当“政治正确”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用什么 pronouns(代词)到电影里必须有哪些族裔的面孔,很多人开始觉得,这不是自然的社会演变,而是一场有计划、有步骤的文化改造。这背后那套东西,似乎在试图重新定义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美国”。 这就回到了最初那个让人脊背发凉的问题:“他背后那套东西”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开始琢磨,奥巴马的背景太特殊了。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精英,他的成长经历横跨了不同的文化和国家。 他的演讲总是那么充满理想主义,却又带着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视野”。有人就说了,他代表的可能不是美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一股更庞大的、试图消解国家主权的“全球主义”力量。 你看他搞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还有那个伊朗核协议,在很多支持者眼里是高超的外交手腕,但在另一些人看来,这分明是在出卖美国的国家利益,去迎合一个虚无缥缈的“全球共同体”。 这种想法,在以前可能只是阴谋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他的政策和言行里,寻找蛛丝马迹。 这种感觉,就像你看一部悬疑电影,一开始你以为主角是个好人,可随着剧情发展,你发现他做的每一件“好事”,似乎都导向一个让你不安的结局。 你开始怀疑他的动机,回头去重看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觉得别有深意。对奥巴马的重新评估,就是这样一种集体性的“复盘”。 人们发现,那个曾经带来“希望”和“改变”的总统,可能只是个符号,一个更宏大叙事的开端。他之后出现的特朗普,以及如今美国社会的一切混乱与撕裂,似乎都能在他那个时代找到源头。 他究竟是改变美国的人,还是那个恰好站在历史转折点上,被一股巨大力量推到台前的人?这个问题,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你又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