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为什么美国现在死咬中国不放?美国经济学家说过一句大实话:中国不是敌人,而是中国走出的发展路子,让美国实在难以接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教授却说了一句大实话:中国根本不是敌人,它只是靠着真本事做成了世界老二,而这恰恰成了美国无法接受的现实。 这句话点破了中美之间持续博弈的核心。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国力竞赛,而是一场关于发展模式、全球规则和未来话语权的深层较量。美国所焦虑的,并非中国的某个具体政策或某项技术突破,而是中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预设的成功路径。 这条路,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的药方,而是结合了强有力的国家规划、庞大的市场调动能力和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它证明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当世界看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大规模的工业化、数字化,并让数亿人摆脱贫困时,这种模式的吸引力便不言而喻。这对于长期将自身发展模式奉为“普世真理”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根本性的挑战。 因此,美国的反应也超越了常规的贸易摩擦,演变成一场全方位的战略竞争。这种竞争体现在近期中美经贸团队的马德里会谈中,双方虽然就TikTok、关税等问题展开了“坦诚、深入”的沟通,并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但桌面上下的博弈从未停止。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与中方防长通话时,公开表示“美国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这种表态被前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帮办施灿德称为“罕见”。 这看似是缓和的信号,但更像是美国在认识到无法轻易“改变”或“扼杀”中国之后的一种策略调整。 美国开始尝试与中国“共存”,但这种共存是建立在持续施压和竞争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压力已经变得系统化和制度化。 从2018年的《出口管制改革法》到近期商务部发布的“穿透性”新规,明确规定被制裁母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将自动被列入制裁范围,这些措施已经不再是临时性的应对,而是嵌入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框架中,形成了一种跨部门协调的系统性遏制。这解释了为何即使在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时,针对中国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打压依然层出不穷。 然而,美国自身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它试图通过“对等关税”和科技封锁来削弱中国;另一方面,这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正反噬自身。 据分析,高额关税加剧了美国的通胀压力,而制造业回流在短期内又难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全球的态度正在悄然改变。 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全球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升至6年来新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一些美国的传统盟友,开始将中国视为更可靠的经济伙伴。 当美国众议院跨党派代表团时隔六年再次访华,并被称为“破冰之旅”时,这本身就说明了美国内部也意识到,完全孤立中国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其自身利益。 说到底,美国“死咬”中国不放,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动摇了其自二战以来建立的主导地位和话语体系。这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超越,更是一种发展范式的成功,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场博弈的终点,或许并非一方的彻底胜利,而是全球秩序的一次深刻重塑。当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不可撼动”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这场关于发展模式的竞争,最终会走向更激烈的对抗,还是会催生一种全球共存的全新智慧?你认为未来十年,世界格局会被这场博弈塑造成什么样子?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