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果不其然,中国要反制美国了,将对美船舶收取港务费,4天后生效。但是消息刚出就有人说,中国的反制效果不大。 一是因为美国出口的商品中,靠远洋运输的不多,基本以大宗农产品为主。二是美国造船业不行,船少。三是美国可能会采用其他措施,规避缴纳费用。 这些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如果我们把棋盘拉大,会发现这场博弈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先说第一个观点,美国出口靠海运的不多。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确实,美国对华出口的拳头产品是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2023年光是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就高达151.6亿美元,占其对华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些大宗商品对海运的依赖是毋庸置疑的。 但别忘了,美国出口的远不止这些。根据数据,美国主要出口商品还包括化工产品、机械、汽车、飞机、电子信息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 这些商品虽然单位价值高,但同样需要通过集装箱或特种船只运往全球。当港口费的成本像水波一样扩散开来,最终买单的会是谁?恐怕还是美国的出口商和消费者。这笔账,不能只算在农民头上。 再来看第二个更扎心的观点:美国造船业不行,船少。这恰恰不是中国反制效果不大的理由,反而是中国手中最硬的一张牌。如今的美国造船业,早已不是二战时“一天造一艘船”的霸主。 公开数据显示,美国在全球商用造船市场的占比已经惨淡到不到1%,而中国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 美国本土船厂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不到20家,一年能造出的商用船屈指可数。更致命的是,美国造船业面临着技术滞后、劳动力严重断层(技术工人平均年龄高达52岁)和成本高昂(劳动力成本是亚洲的3-5倍)等多重困境。 这种产业空心化的局面,导致美国海军自己想扩充舰队都困难重重,计划在未来30年将舰艇数量从296艘提升至381艘的目标,都因造船业不给力而面临搁浅风险。 一个连自家海军订单都难以按时交付的造船业,如何能支撑起一支庞大的远洋商船队来规避中国的收费?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那么,美国能不能通过“换旗”或者利用第三国船只来规避呢?中国的反制措施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 根据公告,收费范围不仅包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还精准地覆盖了美资拥有或运营的、美资控股25%以上的,甚至是在美国建造的船舶。 这个设计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目的就是堵住各种可能的漏洞。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的报复,而是一种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重塑规则的战略反制。这背后,是中国在全球航运和造船领域无可撼动的地位所赋予的底气。 全球超过一半的新造船订单都流向了中国船厂,这意味着全球航运业都无法轻易绕开中国的影响力。 所以,仅仅从美国船少、出口结构单一来判断这次反制的效果,其实是低估了这场博弈的维度。这早已不是单纯的关税战,而是延伸到了海运、金融、科技规则制定权的全方位竞争。 中国这次的反制,更像是一次“点穴式”的精准打击,打的是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软肋,也是对美方此前发起301调查、妄图打压中国海事物流业的直接回应。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单边的霸凌行为,都会在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遭到回击。 这场围绕港口费的博弈,究竟只是贸易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还是全球供应链重塑和规则重构的序幕?你觉得下一步,双方的棋子会落在哪个领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