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金灿荣教授说,中国好多人的利益和美国绑在了一起,这事现在比较难办的。金教授说出了实话,中国的精英和一些贪官,把自己的子女送在海外,把自己在中国赚到的钱存在海外,他们的利益和美国绑在了一起,所以他们的话语就偏向于美国。 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仔细琢磨一下,又不得不承认它点破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一个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冰山。它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四个字就能概括的,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由资本、家庭和未来规划交织而成的利益共同体。 当一个人的孩子正在常春藤盟校里接受教育,当他的大部分资产以美元或房产的形式安放在加州的阳光下,你很难指望他在中美关系出现摩擦时,会发自内心地、毫无保留地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说话。这是一种人性的必然,也是一种现实的无奈。 这种捆绑首先体现在“人”的走出去。过去几十年,送孩子出国留学,几乎成了中国精英阶层的一种标配。这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也是一种分散风险的家族策略。美国,凭借其顶尖的大学和相对开放的社会,成了最大的目的地。 数据显示,中国连续多年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这些学生每年为美国贡献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收入。这不仅仅是教育消费,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深度链接。这些孩子在海外生活、成长,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他们的未来与美国的繁荣稳定息息相关。 当他们学成归来,或者留在海外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时,他们的视角和判断,自然会带上那片土地的烙印。他们口中谈论着民族的未来,但孩子的未来却早已在太平洋的另一边规划好了。 比人的走出去更深刻的,是钱的走出去。资本永远是最诚实的,它会流向最安全、回报最稳定的地方。对于在中国积累了巨额财富的群体来说,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如何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于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华尔街的股票市场、各种信托基金,都成了他们青睐的“避风港”。他们在中国市场赚取利润,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转移到海外,形成一个“东方赚钱,西方安家”的循环。 这种操作,在商业上无可厚非,但在国家博弈的宏大叙事下,它却埋下了一颗微妙的种子。当中美关系紧张,影响到他们在海外的资产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思考如何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而是如何保护自己的“钱袋子”。 这种利益捆绑最直接的后果,就体现在“话语权”的偏向上。我们常常能在社交媒体或公共论坛上看到一些声音,他们总是强调“合作大于对抗”,总是将中美之间的矛盾归结为“误解”,总是对美国的一些霸权行为进行轻描淡写的辩护。 这些声音听起来理性、客观,但如果我们深究其背后的立场,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往往与美国的利益高度契合。他们并非不爱国,而是在他们的价值排序里,维护那个能让自己财富和家人安全的“美国秩序”,可能比支持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中国崛起”更为重要。 他们的声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美国对华最有效的“软实力”,因为它来自“自己人”,听起来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动摇国内的共识。 这件事之所以“难办”,就在于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你不能简单地将这些人都打上“汉奸”的标签,因为他们的选择在个人层面是理性的,是全球化时代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的必然结果。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 然而,当国家航船需要调转方向,准备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浪时,船上最富有的乘客却因为自己的行李在另一个港口,而希望船继续驶向原来的港湾。 这种内部利益的撕裂和期待的分野,或许比任何外部的军事威胁都更让决策者感到棘手。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更是一个国家在关键时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与普通大众的未来期待出现分歧时,这个国家该如何凝聚共识,走向未来?这或许是比任何外部挑战都更深刻的内部考验。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