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对于特朗普竞选诺贝尔和平奖最终没有得奖这一丑事,时代周刊给出了贴切的评语:“特朗

对于特朗普竞选诺贝尔和平奖最终没有得奖这一丑事,时代周刊给出了贴切的评语:“特朗普失去了他无耻竞选的诺贝尔和平奖”。 本来,作为一国总统,特朗普用如果他没有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就是“对美国的侮辱”开道,做非常丢人的自我推荐,并自信这样就可以为他争得诺贝尔和平奖,着实无耻。 但能让特朗普无耻争取的诺贝尔和平奖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它也曾颁给不应该被颁给的人。但诺贝尔和平奖也有“洁身自好”的时候,比如这次,如果把和平奖颁给特朗普就是对自己的侮辱,而不是“对美国的侮辱”。 政治舞台上的戏剧性,有时比任何精心编排的剧本都来得更加荒诞。当一位在任总统将一项国际荣誉的得失,直接与整个国家的尊严捆绑在一起时,这本身就预示着一场高风险的赌局。 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渴望,几乎从不加以掩饰。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将这项殊荣视为对其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地区一系列“历史性和平协议”的最终加冕。 这种近乎赤裸的自我标榜,在传统政治语境中是罕见的,仿佛他不是在等待一个委员会的评判,而是在宣布一个早已内定的结果。 这场竞选的声势是浩大的。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公开提名,到多位欧洲议员的附议,一场围绕特朗普的“造势运动”似乎正在形成。 他本人更是将这场“自我推荐”发挥到了极致,时常将奥巴马获奖作为参照,言语间充满了“我为世界带来真正和平,而我的前任却因‘潜力’获奖”的愤懑与不平。 这种对比,不仅仅是为了抬高自己,更是在向诺贝尔委员会施加一种舆论压力,仿佛在说:你们若不把奖给我,就是政治偏见,就是双重标准。 而那句“不给我就是对美国的侮辱”,更是将这种个人野心与国家荣光的捆绑推向了极致。这番话的潜台词很清晰:我的脸面,就是美国的脸面。 然而,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光环,真的就那么纯粹无瑕吗?翻开它的历史,争议似乎从未走远。将奖项授予上任仅数月、政绩尚未展开的奥巴马,被许多人批评为过于草率,更像是一种对布什时代的“纠偏”表态。 而将奖项分享给曾被多方视为恐怖组织领导人的阿拉法特,以及因越南战争政策而备受争议的基辛格,更是让这个奖项的公信力屡次受到拷问。 它似乎总在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之间摇摆,有时会做出令人费解的选择。这些过往的“黑历史”,恰恰让特朗普的竞选显得更加微妙。 他或许认为,既然奖项可以颁给那些充满争议的人物,那么他自己,一个促成了一些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总统,为何不能是下一个?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当一个奖项本身存在争议时,它拒绝某个人,是不是反而成了一种更清晰的立场表达?诺贝尔委员会在面对特朗普的“狂热追求”时,似乎选择了沉默。 这种沉默,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有力量。它没有卷入特朗普所设定的“侮辱美国”的叙事陷阱,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不予理会,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试想一下,如果将和平奖颁给一位以“美国优先”为口号、频繁退出国际组织、言语极具煽动性和分裂性的领导人,这对诺贝尔和平奖百年来所倡导的“为促进民族国家之间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与促进和平会议而努力”的宗旨,将是一种怎样的讽刺? 这恐怕不是“对美国的侮辱”,而是对奖项自身存在价值的彻底否定。那一刻,委员会仿佛在用行动说,我们可以犯错,但我们不能犯一个颠覆自己原则的错误。 最终,结果如期而至,又或者说,是“无期而至”。特朗普没有等来他梦寐以求的认可。那个他自信满满、认为非他莫属的奖项,最终花落别家。 这场由他亲自导演、高调宣传的个人秀,在挪威奥斯陆的寂静中落下了帷幕。这结局的戏剧性在于,他原本试图用来攻击对手、抬高自己的武器——“侮辱论”,最终却反弹到了自己身上。 他没能羞辱诺贝尔委员会,也没能羞辱那些不看好他的人,反而让这场高调的“求而不得”成了一场公开的自我羞辱。 他将个人荣誉与国家尊严紧紧捆绑,当个人荣誉落空时,这种捆绑本身就成了一种尴尬,让“侮辱美国”这句狠话,听起来像一句无力的呻吟。 这件事留给人们的思考远未结束。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是否应该如此公开地、甚至带要挟式地去追逐一项个人荣誉? 当一个国际奖项的评选,被卷入国内政治的纷争与个人恩怨时,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或许,真正的和平贡献,并不需要一座奖杯来证明,而历史的评判,也往往比任何一个委员会的决定都来得更加公正和持久。对于这场风波,你又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