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来“恐吓”中国 美东时间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说:正在研究大幅提高进入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关税。原因是:中国在10月9日,升级了对稀土出口管制的政策,新政策将不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将采购到中国稀土,转卖给第三方、尤其是威胁到中国和全球安全的军用部门,除非得到许可。 与此同时,使用中国技术和设备,在海外制造出的、含有中国成分的稀土,也不允许转卖第三方、尤其是军用部门。 这份新政策的厉害之处,不在于简单地“不卖”,而在于它试图构建一个全链条的追溯体系。过去,外国企业从中国采购稀土,只要离开中国港口,去向似乎就难以掌控。 但新规则明确划下了一条红线:任何从中国采购的稀土,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初级产品,都不得擅自转卖给第三方,尤其是那些可能威胁到中国和全球安全的军事部门,除非获得明确的许可。 这就像给每一克稀土都装上了一个“GPS”,无论它走到哪里,源头都在中国的掌控之中。更让人玩味的是,这条“长臂”甚至伸向了海外。 如果一家公司在越南或者马来西亚,使用的是中国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出了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同样受到管制,不能随意卖给军用领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出口限制,而是一种对全球资源流向的深度干预。 为什么是稀土?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它却无处不在。从你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到路上飞驰的电动汽车,再到天上飞的F-35战斗机,都离不开这17种金属元素。 它们是制造精密制导武器、高性能雷达、永磁电机等尖端科技产品的核心材料,堪称现代工业和国防的“命门”。 中国在这个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储量丰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全球绝大多数的精炼和分离技术。这意味着,即便其他国家挖出了稀土矿石,也往往需要送到中国来加工成能用的工业原料。 北京这次的政策调整,正是抓住了这个七寸,试图从源头上掐住那些可能被用于非和平目的的技术扩散。 面对中国的“釜底抽薪”,特朗普的反应几乎是本能的。关税,是他政治工具箱里最顺手,也是最喜欢挥舞的一件武器。 在他看来,既然中国在供应链的上游“卡脖子”,那美国就在消费市场的下游“关大门”。通过提高关税,打击中国的出口经济,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迫使其在稀土政策上让步。 这套逻辑在他第一个任期内就已经上演过多次。如今,正值他努力重返白宫的关键时期,展现对华强硬姿态,无疑能为其竞选形象加分。这番操作,既是对北京新规的直接回应,也是一场演给国内选民看的政治秀。 然而,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早已不是中美两家之间的“二人转”。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是中国稀土的重要进口国,其高科技产业和军工生产同样高度依赖这条供应链。 近年来,这些国家也意识到了风险所在,纷纷投入巨资试图寻找替代来源,比如在澳大利亚、非洲等地开发新的矿场,或者研究稀土的回收再利用技术。 但建立一条全新的、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谈何容易?这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漫长的时间,更面临着技术、环保和成本的重重障碍。 中国的这次政策升级,无疑会像一剂催化剂,加速这些国家“去中国化”的进程,但短期内,它们恐怕依然要在这场大国角力中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 这盘棋下到这里,似乎进入了一个僵局。一方手握资源的“源头”,另一方掌控着市场的“闸门”,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比拼着谁的耐力更强。 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贸易争端,而是关乎未来几十年全球科技、军事和经济格局的深层较量。 这种以牙还牙的强硬姿态,最终会把世界引向何方?是会催生出更加多元、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还是会加速形成两个相互隔绝的经济和技术体系? 或许,历史正在我们眼前,书写着新的答案。对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