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俄罗斯发布的消息,在俄军的持续大规模轰炸之下,乌克兰一半以上的天然气产能已经报废,具体数字达到了60%。为了在寒冬到来之际解决天然气供应问题,基辅可能需要额外进口4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否则乌克兰将可能在冬季“沦陷”。讽刺的是,泽连斯基之前还宣布干废了俄罗斯40%的炼油产能,基辅扬言要将这一数字继续提升。现在俄罗斯轻轻一用力,乌克兰就嗷嗷大叫遭不住了。 这场围绕能源基础设施的攻防战,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绞杀。俄罗斯方面动用的不仅仅是巡航导弹,还有大量的自杀式无人机,它们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黄蜂,精准地扑向乌克兰的天然气加工厂、压缩站以及最重要的地下储存设施。 这些目标可不是随便选的,打掉一个加工厂,就意味着天然气无法被提纯处理,送不到千家万户; 而破坏地下储存设施,则更是在釜底抽薪,这相当于摧毁了乌克兰的“能源粮仓”,即便能从外面进口天然气,没有足够的地方储存,一切也都是空谈。 修复这些设施远比想象中困难,很多关键设备都深埋地下,或者结构复杂,不是简单焊补就能恢复的,这为乌克兰的能源恢复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44亿立方米这个数字就显得格外刺眼。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它背后是整个国家在寒冬中的生存问题。 乌克兰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么多的天然气,无异于大海捞针。欧洲盟友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但实际的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和存量都有限,而且价格高昂。 这笔额外的进口费用对于已经被战争拖得筋疲力尽的乌克兰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离供暖季越来越近,每过去一天,基辅的压力就增大一分,这几乎变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终点线后面,就是刺骨的严寒。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基辅的气氛还是另一番景象。乌克兰的无人机部队频频越境,对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发动了一系列成功的袭击。 从西部的梁赞到南部的克拉斯诺达尔,多处大型炼油厂燃起大火,生产装置被迫停工。乌克兰方面高调宣布战果,称已经瘫痪了俄罗斯近一半的炼油能力,意图通过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和国内燃料供应,来削弱其战争潜力。 当时的基辅似乎找到了一个“七寸”,认为可以用这种不对称的战术,让庞大的俄罗斯也感受到切肤之痛,甚至扬言要将战果继续扩大。 可现在回头看,这场“以牙还牙”的较量,双方付出的代价似乎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虽然精准,但更像是“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造成的是局部创伤和运营中断。 而俄罗斯的反击,则是系统性的、大规模的“饱和式攻击”,目标直指整个国家的能源骨架。这就像两个拳手,一个用匕首不断刺向对方的要害,虽然能见血,但难以一击致命; 另一个则直接抡起了大锤,朝着对方的支柱猛砸下去,不在乎准不准,只求造成结构性的崩塌。当俄罗斯真正开始发力,将战争机器的全部重量压在乌克兰的能源系统上时,之前乌克兰取得的那些“战果”,瞬间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这种巨大的反差,也揭示了现代战争中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双方的国力、军事实力和工业基础存在巨大差距时,所谓的“不对称战术”能起到的作用终究有限。 乌克兰可以凭借灵活性和西方的技术支持,在战术层面取得一些亮点,但俄罗斯凭借其庞大的武库和战略纵深,完全有能力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发起毁灭性的报复。 打击能源基础设施,本质上是在攻击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和民众的抵抗意志。历史上,“冬将军”曾多次改写战争的走向,如今,俄罗斯似乎也想复制这一剧本,让严寒成为压垮乌克兰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能源战的升级,让整个冲突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当一方的民用基础设施被大规模摧毁,另一方的经济命脉也持续受到威胁,这种相互摧毁的逻辑会把双方带向何方? 是会迫使某一方回到谈判桌前,还是会激化矛盾,导致更不可预测的报复行动?这盘棋已经下到了中盘,每一步都充满了凶险。对于这场围绕天然气展开的生死博弈,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