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万亿GDP稳了!温州、大连、徐州,坐等晋级了

作者:余飞01 |三个城市,即将晋级随着前三季度GDP数据出炉,大连、温州已经锁定了万亿城市名额,而徐州大概率也能晋级。
作者:余飞01 | 三个城市,即将晋级

随着前三季度GDP数据出炉,大连、温州已经锁定了万亿城市名额,而徐州大概率也能晋级。

2024年温州GDP为9718.85亿元,距离万亿目标仅差281.15亿元。

徐州去年的GDP为9537.12亿元,距离万亿差462.88亿元。

大连去年的GDP为9516.9亿元,距离万亿差483.1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今年前三季度,三座城市的表现均可圈可点。

大连统计局披露:

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24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

温州统计局披露: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14.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

徐州统计局披露: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98.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

三座城市的经济表现,都很不错,均跑赢了全国大盘。

最关键的是增量。大连前三季度的GDP较去年前三季度增加了605亿元,温州较去年前三季度增加了682.38亿元。这两座城市已经提前完成了迈入万亿城市需要的增量。

即便四季度增量为零,这两座城市也能躺着迈入万亿。

徐州较去年前三季度GDP增加了398.75亿元,虽然距离迈入万亿需要的462.88亿元增量还差了一些,但还有四季度。

按照徐州今年的经济表现来看,年末迈入万亿城市,基本也没有什么悬念。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届时,浙江迎来第三座万亿城市,江苏则迎来第六座万亿城市,而东北则将实现破零,迎来首座万亿GDP城市。

02 | 冲刺万亿,大连期待已久

大连的即将晋级,于东北意义重大。

从各城市公布的统计年鉴调整的数据来看,上海2006年晋级万亿,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突破万亿GDP的城市。

2007年北京晋级,2010年深圳、广州同时晋级,2011年苏州、重庆晋级,2014年天津、成都、武汉晋级,2015年杭州晋级、2016年南京晋级,2017年宁波、青岛、无锡、长沙晋级,2018年郑州晋级。

2020年关键年份,佛山、福州、泉州、济南、西安、合肥、南通7个城市同时晋级,东莞则因为疫情被拖延至2021年晋级。

自此内地形成了24个万亿GDP城市的格局。

2022年断档,没有新的城市晋级。2023年常州、烟台同时突破万亿。2024年唐山晋级,组成了27个万亿GDP城市阵容。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东北城市的身影。

要知道,大连当年可是丝毫不输宁波、青岛。

1990年,在深圳还没有完全迸发起来的时候,大连GDP在五大计划单列市中位列第一,1992年被深圳超越,之后深圳狂奔,但大连较宁波、青岛仍有优势。

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受整个东北地区产业、人口、经济衰弱影响,大连也无法独善其身。

如今的大连,GDP只有宁波的近一半,还面临着身后厦门的追赶压力。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2025年年末,大连即将迈入万亿,也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情,毕竟去年的基数已经那么大了。

不过,前三季度600多亿的增量,也得益于年初就定好的冲刺计划。

大连官方在冲击万亿城市上强调:

要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吃透政策谋划抓实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大力推进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围绕“一老一小”培育发展服务消费,推动文体旅消费再上新台阶,持续在提振消费、扩大投资上下功夫。

年初,大连市的“新春第一会”着重强调优化营商环境,现场发布6.0版提升方案,推出48项举措、12个地区品牌。

促消费方面,大连市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关于“两新”“两重”、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等重要部署,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召开足球振兴发展大会,加快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全年旅游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

在固定投资方面,前三季度虽然因为房地产投资下滑严重拖累了整体的固投投资增速负增长,但细分来看,工业投资增速明显。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4%,比上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持续促进产业转型,前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79个,同比增长4.1%,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8.8%。

工业投资增速加快的结果,便是工业增加值增速亮眼。

大连统计局披露:

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这一工业增速,非常亮眼。要知道,工业增速在十强城市中位列第一的成都,也不过是7.5%。

尤其是支柱工业。

和东北大多数城市一样,大连也是偏科生,其主打产业化工产业,是大连的工业支柱。

数据显示,2023年大连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营业收入为2852.1亿元,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则为1668.6亿元,二者共计占大连工业企业总营收的45.1%。

两个产业也是大连目前仅有的两个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大连统计局

今年国际原油价格虽然大波动调整,但大连的支柱产业却逆势增加。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披露,大连石化产业逆势增加的原因在于:

大项目加速落地和产能加速释放。以长兴岛为例,长兴岛是国家发改委2014年明确的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今年前三季度,长兴岛石化产值达到大连的68.3%。去年,落户于此的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实现历史性跨越,实现产值2402亿元,而自落地长兴岛15年来,恒力已投资超过3000亿元。

03 | 东北,太需要强城了

大连之后,下一个将晋级万亿的城市,是沈阳。

不过沈阳前三季度表现和大连天差地别。

大连以6%的增速,跑赢了全国大盘0.8个百分点。而沈阳,前三季度增速只有2.3%,跑输了全国大盘2.9个百分点,

这一增速,目前除了未公布数据的太原外,位居主要城市倒数第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沈阳增速垫底,主要是工业下滑。

沈阳统计局披露:

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增加值2139.4亿元,同比下降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7.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前8个月下降11.1%。固定投资中,工业投资下降7.4%。

来源:沈阳市统计局

作为工业立市的城市,工业的一颦一笑都会影响整个城市整体经济表现。

和大连一样,大连经济表现好,是因为石化这个支柱产业表现好。

而沈阳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垫底,也是因为其支柱产业表现不佳。

沈阳和广州、武汉一样,都是汽车产业“一产独大”,而且沈阳比后两者更甚。

广州的汽车工业占其整体工业的四分之一,这两年广州增速持续垫底十强城市,就是因为汽车工业调整。

沈阳的汽车工业占其整体工业的半壁江山,另外半壁江山被航空航天瓜分了。

参照2023年数据,沈阳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6880.8亿元。

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3349.1亿元,是沈阳拥有的唯一一个千亿产业。

一个产业占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的48.7%。其中,宝马、通用等外国汽车品牌代工制造又是其重中之重。

今年年中,我在分析宝马业绩下滑的公报中,就强调过,沈阳肯定不会好受。宝马对沈阳太重要了。

数据显示,2023年,华晨宝马产量达72.8万辆,工业总产值2515亿元,纳税490亿元,连续18年稳居沈阳最大纳税企业,连续8年为辽宁省纳税第一。

而今年宝马的业绩,或者整个BBA豪华车的业绩,都在跳水。

沈阳,急需摆脱“偏科生”的现状,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毕竟,汽车产业是耗费几十年建立起来的。

改变,是最难的事情。

不过,沈阳也在努力当中。

根据沈阳官方披露:

“十四五”期间,沈阳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形成从设计研发、制造总装到维修服务的全产业链航空体系,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研制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以及歼-35舰载机、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双座电动直升机等多个“中国唯一”。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医药产业链条,皮卡佐剂狂犬疫苗、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光子计数CT等“明星产品”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新材料产业集群,高温合金、特种金属、腐蚀防护等技术国内领先,稀土轴承钢、先进碳材料、钛合金、高分子材料以及钢铁轧制、金属铸造等材料加工工艺体现了国家最高水平,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研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2025年,沈阳市发布了《沈阳市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其中明确:

组织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300个,重点推进4个试点行业192个技改项目建设。加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8个项目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此外,过去五年,沈阳一方面为汽车产业链条中的企业纾困解难:

举办了汽车、食品、沈大工业母机集群供需对接会,加强与鞍山、本溪等中部城市群产业链配套。落实省市稳增长奖励政策,及时兑现奖励资金。市领导深入包保地区和企业解决难题,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包保帮扶企业机制,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解决企业生产要素、资金、政策等问题。

同时,在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方面,效仿其他地区建立了“链长”制度:

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等十大重点产业集群,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机制,由市领导当“链长”,龙头企业任“链主”,设立一集群一专班,推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截至2024年底,十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总量突破1万亿元。高端装备、汽车、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5个产业集群突破千亿。

沈阳正在努力中,努力让自己的综合实力与国家定位中的东北第一城相匹配。

东北一哥的争夺,在去年国家发布的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尘埃落定,花落沈阳。

2024年各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相继批复。其中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与功能表述如下:

哈尔滨:

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向北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大连:

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沈阳:

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长春:

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面向东北亚开放门户等功能。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各城市国土规划文件

在城市定位中,沈阳无疑是最高的,它的定位超越了东北范畴,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显然,沈阳不仅是东北的中心,还要做整个东北亚的中心。

长春、哈尔滨定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大连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功能定位上,沈阳同样最高。先进制造业基地,沈阳的前缀是“全国”,大连、长春、哈尔滨的前缀都是“东北”。

除此之外,沈阳作为东北地区一哥的最直接表述是“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这是其他三个城市都没有的表述。显然,在官方的语境中,带动、引领东北地区复兴的重任,落在了沈阳肩上。

东北的未来,其实就寄托在这些头部城市身上,东北需要联合起来,打造一个超级城市。

作为一个拥有1亿人口规模的地区,东北缺少一个超大能级的城市带动发展。

强者恒强法则之下,没有一个超级中心带动,东北就无法统筹发展,力量无法集中,效果会大打折扣。

君不见,长三角有上海,更有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等高手。粤港澳大湾区有香港、深圳、广州三大巨擘。成渝地区有重庆、成都两大高手带动。中部地区,有武汉坐镇,还有长沙、郑州、合肥三个大拿。

而东北,没有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在前20。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针对强省会还是均衡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的观点一句话概括便是:穷则核心,富则兼顾。

高层想要振兴东北,得选定一个东北城市,不断给予赋能,壮大其能量场,如此才能留住人口。

试想一下,如果东北有一座北上广深一样的超大能量场的城市,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谁会逃离家乡,跋山涉水跨越几千公里南下。

所以,东北亟需全力打造一座超大能量场的城市,来稳住东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