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罕见!北京,开始抢人了

作者:余飞01 |北京,开始抢人人口红利终结之下,这几年中心城市纷纷下场抢人。重庆、武汉、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厦门、
作者:余飞01 | 北京,开始抢人

人口红利终结之下,这几年中心城市纷纷下场抢人。

重庆、武汉、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厦门、郑州、沈阳、南京、苏州等等城市,均先后发布了各类吸引人才的大招。

如此热烈的场面,连北京都坐不住,也开始亲自下场抢人了。

10月31日,北京市人社局、财政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通知》,鼓励青年人才在京就业创业。

来源:北京人社局官网

《通知》包括九条内容,包括扩大一次性扩岗补助范围、加大青年人才引进支持力度、优化高校毕业生参加招考(聘)条件、启动实施实习见习计划等等。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北京市人社局

这是北京年内第三次发布抢人措施。

第一次是年初,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向应届大学生推出“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的住宿保障政策,为全市内首个尝试。

之后深圳、厦门跟进措施。

第二次是上个月。北京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从生活保障、创业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多项政策,例如筹集3万套左右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青年人才公寓等。

抢人措施如此密集背后,折射出了北京这座中国顶尖城市的人才焦虑。

02 | 北京的人才焦虑

作为首都,北京聚集了全国最优质的高校资源,拥有68所本科院校,人才可谓唾手可得。

为何北京还需要抢夺人才?

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北京的人才存在供需错位。

但北京正全力构建 “高精尖” 经济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本地高校资源虽丰富,但供需存在错位。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经理、算法工程师等22个职业(工种)属于 “非常急需紧缺”,18个核心领域综合紧缺度达5星,仅靠本地培养难以填补缺口。

政策聚焦这些重点领域定向引才,正是为了给产业升级补“核心燃料”。

第二,北京的青年人口在流出。

为了解决大城市病,多年以前,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就主动设定了人口天花板,控制人口流入。

尤其是北京,不断通过将产业转移到周边来纾解非首都功能。

2014年,北京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发展战略,腾退五类“非首都核心功能”(一批制造业、一批城区批发市场、一批教育功能、一批医疗卫生功能和一批行政事业单位),倒逼产业升级,优化城市功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重新设定了人口调控目标,北京全市人口规模被设定为2300万左右,城六区人口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上海“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

在这种背景下,京沪人口增量排名让渡给了深圳、广州。过去十年,深圳、广州成为人口增长最猛的两座城市。

而北京的常住人口则在2016年见顶,之后一路向下,仅2023年有增量,其余都在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北京统计局

2024年北京的常住人口降至2183.2万人,较上一年减少了2.6万人。

北京人口减少,主要是人口流出所致。

根据北京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去年北京出生人口13.3万人,死亡人口13.27万人,自然人口还增加了0.03万人。

由此可以计算出,去年北京的净流出人口规模为2.63万人,是17个人口净流出省市之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其中带*的地区,未公布直接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数据,是根据公布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计算得出

这其中,青年人口减少的比例相当大。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6月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末,北京20-34岁常住青年人口454.2万,同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与2020年相比减少了121.6万人。

这一部分群体的减少,倒也不全是撤离所致,还有年龄变化的因素。

财新网就梳理了一下:

2020年北京30—34岁人口250.3万人,2024年这批人已退出青年人口统计区间;但2024年新进入20—24岁年龄段人口仅94.4万人,比退出人口少近156万人,因此导致青年人口总量下降。

说白了,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青年群体退出了青年阶段进入了中年,而在这之前的年龄序列,由于基数少,虽然在时间推移下进入了青年群体,但整体规模少于之前。

一句话概括就是,新鲜血液变少了。

这就牵扯出了第三个因素,老龄化率太高。

第三,老龄化率太高。

按照国际标准对老龄化的定义,65岁以上老人占比7%即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为深度老龄化社会。

而北京2024年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16.5%,北京已经处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了。

2024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514.0万人,首次突破500万人大关,占总人口的23.5%。这一数字比2023年增加了19.2万人。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白发老人。

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更甚。

今年北京发布的《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透露:

北京目前户籍人口1438万,60岁以上户籍人口447.5万人,占比31.1%。65岁以上人口321.3万人,占比22.3%。

来源:《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上海也好不到哪儿去。

上海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23.4%,65岁以上人口占比16.3%,两个数据与北京都非常接近,也是深度老龄化社会。

户籍人口中,上海60岁以上人口规模577万,占比37.6%。也即三个上海本地人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

综合以上三点理由,可以做个总结。

北京虽然高校云集,但在纾解非首都功能与产业升级的当下,人才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着错配,优秀的产业人才缺口同样很大。

此外,青年群体流出,而老龄化结构突出,北京无论是从产业角度出发,还是从自身人口结构出发,都需要加入抢人大战,吸收新鲜血液。

03 | 户籍,才是大杀招

拥有全国最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背景,户籍才是其抢人的大杀招。

仅从高考一本录取率角度看,在中国内地所有城市中,北京、上海、天津的户籍含金量是最高的。

以2023年的高考录取率来说。

2023年,报考人数最多的依旧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其次是常住人口第二大省山东和第一大省广东。

录取率方面,北京、上海、重庆、天津、辽宁、江苏的一本线录取率均在30%以上,北京更是达到了44.05%。也即北京近一半考生可以上一本。

一本线录取率最低的是江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山西、河南、吉林、浙江、湖北、山东、贵州,一本录取率都在20%以下。

尤其是江西,只有12.92%,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一。100个考生中,只有13个人能上一本。

综合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的重点高校录取率要超出其他省市一大截,这就是为何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京津沪的户口是全国最值钱的户口。

也正因为含金量高,所以落户也最难。北京、上海,是内地城市中落户门槛最高的城市,尤其是北京。

上海这些年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问题,已经连续放松了落户措施。

上海早在2021年,就针对高精尖人才进行了两次落户放松。

第一波是其本身的四座高校本科毕业生,纳入直接落户行列。

之前,只有清华、北大的本科毕业生才能直接落户上海,调整后,上海本土的复旦、上交大、同济与华师大四所高校的本科生也可以直接落户。

第二波,是放松了海归的落户门槛。

之前,上海要求海归落户,必须是世界500强学校。微调之后,规则如下:

1、双一流本科+境外硕士,无论学校什么排名;2、非双一流本科+境外前500硕士;3、境外本科+硕士;4、境外前500本科;5、创业落户。

2022年,上海继续放松,降低了应届毕业生的在上海的落户门槛:

上海学校方面:

1、所有上海高校的应届硕士生、应届博士生;2、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应届本科生;3、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海军军医大学,这11所高校的本科应届生:限在上海五个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

非上海学校方面:1、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硕士应届生(不分专业);2、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硕士应届生(仅限建设学科);3、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

北京这些年,产业不断聚焦高精尖。

北京官方披露,2024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2.3%、43%,较2020年分别提升6.3、10.6个百分点。

2024年,全市高精尖产业规模近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1%,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1%,较2020年提升4.5个百分点。

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规模全部达到千亿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等3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

这些产业,都需要人才来支撑。

在如今人口红利终结的年代里,如果还是一味控制人口,可能会出现人才断档的局面。

北京需要效仿上海,对一流人才落户进行放松。

其他措施,对于高生活成本、高房价、高租金的背景来说,都很难有实质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