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算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引擎。11月13日,国产GPU领域迎来里程碑式事件:摩尔线程披露科创板IPO招股意向书,同日沐曦股份IPO注册获批。这两大“国产GPU双雄”同步冲刺资本市场,不仅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加速突围,更揭示了AI时代下投资的新风口。

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的IPO动态,是国产半导体企业集体发力的缩影。摩尔线程计划于11月24日申购,拟发行7000万股(占股14.89%),代码688795。尽管尚未盈利,但其科创板上市将纳入“科创成长层”,凸显政策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沐曦股份则已获证监会注册批准,募资39.04亿元用于GPU研发,产品销量超25000颗,覆盖AI训练、推理与图形渲染三大领域。
财务数据揭示行业共性:高增长伴随高亏损。沐曦股份2024年营收飙升至7.43亿元(2022年仅42.64万元),但归母净利润连年亏损(2024年-14.09亿元);摩尔线程同样未盈利。这背后是巨额研发投入——沐曦三年研发累计22.47亿元,占营收282.11%,已获255项专利。股东阵容豪华:沐曦实控人陈维良掌控22.94%表决权,葛卫东、红杉资本等加持;上汽集团间接参股,产业资本深度布局。
这些事件非孤立现象。在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预计2025年达万亿美元市场)和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国产GPU替代加速。科创板为这类企业提供“输血通道”,但投资者需警惕盈利难题。
二、IPO背后的投资逻辑1.国产替代的“黄金窗口期”,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当前,国际GPU巨头如NVIDIA垄断全球90%市场,但地缘政治催生国产替代机遇。中国“十四五”规划将半导体列为战略产业,科创板设立“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如摩尔线程纳入科创成长层),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沐曦股份的AI推理GPU已在国家算力平台规模化应用,摩尔线程则聚焦全功能GPU,两者填补国内空白。据IDC数据,中国AI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30%,2025年规模将破千亿。国产GPU企业凭借本地化服务(如定制化软件栈)和成本优势,正从“跟跑”转向“并跑”。

然而,窗口期稍纵即逝。国际巨头加速迭代(如NVIDIA H100芯片),国内企业需在2-3年内突破技术瓶颈。沐曦的39亿募资中,过半投向“新型GPU研发”,摩尔线程亦强调研发投入,这是生存之战,也是投资机遇——成功者将收割增量市场。
2.财务透视:亏损下的高增长,风险与回报的平衡术表面看,两家企业均深陷亏损(沐曦2024年净亏14亿,摩尔线程未披露具体数据但盈利无期),但这并非“烧钱黑洞”,而是半导体行业的特性。GPU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沐曦研发占营收282%),但边际成本递减:沐曦销量从2022年近乎零跃升至2025年超25000颗,营收三年翻千倍,规模效应初显。

投资者应关注“营收增速vs亏损收窄”的拐点。沐曦2025年Q1营收3.2亿元(同比增500%+),亏损率从2022年的-1820%收窄至-73%。类比特斯拉早期亏损但市值飙升的逻辑,GPU企业一旦量产突破(如沐曦曦云C系列量产在即),盈利可期。关键指标是研发转化率:沐曦专利255项,摩尔线程技术储备深厚,若产品商业化加速(如切入汽车、云服务领域),估值将重估。
3.技术破局:从“国产替代”到“全球创新”的跃迁国产GPU长期被视为“模仿者”,但沐曦与摩尔线程展现原创力。沐曦的全栈GPU覆盖训练、推理、渲染,曦思N系列对标NVIDIA A100;摩尔线程则强调“全功能GPU”,支持图形与计算融合。其核心突破在软件生态——沐曦配套自研软件栈,解决兼容性痛点;摩尔线程构建开发者社区,降低迁移成本。

这反映中国半导体从“逆向工程”转向“正向设计”。沐曦专利中245项为发明专利,涉及架构优化与能效提升;摩尔线程未披露细节,但招股书强调“自主IP”。技术风险在于制程瓶颈:国际巨头已迈入3nm,国内仍卡在14nm。然而,AI推理芯片对先进制程依赖较低(沐曦曦思N系列基于成熟制程),这是差异化突破口。投资者可关注其技术路线图:沐曦募资投向“前沿GPU研发”,摩尔线程上市后融资能力增强,创新加速度决定天花板。
4.资本棋局:产业联动下的生态共赢IPO不仅是融资,更是资源整合。沐曦股东包括葛卫东(混沌投资)、红杉资本等顶级VC,以及上汽集团(间接持股0.68%),形成“资本+产业”联盟。上汽参股暗示车用GPU前景(自动驾驶需高算力芯片),类似特斯拉自研FSD芯片的逻辑,形成"新能源+算力"资本闭环。摩尔线程虽未披露股东,但科创板战略配售(初始20%)可能引入国家队资金;王慧文(美团)个人注资3亿,壁仞科技创始人张文生担任董事,构建"AI+元宇宙"生态联盟。

这种生态构建降低市场风险。沐曦产品已用于运营商智算中心,摩尔线程合作伙伴涵盖云计算巨头。投资者应追踪订单放量:沐曦25000颗销量中,政府与国企订单占比高,政策采购提供收入“安全垫”。但需警惕客户集中风险——若国际关系缓和,替代需求或减弱。

风险警示:光环之下的暗礁
当前国产GPU估值存在泡沫。沐曦募资39亿对应估值约200亿(以发行后股本计),PS(市销率)超20倍,高于行业平均10-15倍;摩尔线程发行细节未全,但未盈利企业估值波动大。亏损企业IPO易受市场情绪影响:若流动性收紧(如美联储加息),破发风险上升。
技术迭代风险:3nm以下先进制程研发需持续烧钱,若融资不畅可能导致技术断档
国际供应链制约:EDA工具、先进封装等环节仍受制于海外,地缘政治或引发"卡脖子"危机
估值泡沫隐忧:当前国产GPU企业PS估值普遍超30倍,需警惕技术落地不及预期导致的戴维斯双杀

普通投资者的参与策略:
长期主义视角:关注企业技术突破而非短期财报,重点考察专利质量、生态合作伙伴数量
分散配置逻辑:组合配置GPU设计(沐曦)、制造(中芯国际)、EDA(华大九天)全产业链标的
事件驱动机会:科创板设“科创成长层”为摩尔线程提供缓冲,但若3年内未盈利,可能触发退市预警。把握科创板做市商制度落地、国产替代政策加码等催化节点
三、拥抱算力革命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的IPO,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缩影。它们承载着国产算力自主的使命,也孕育着十倍股潜力。但投资非赌博——在高研发、高亏损的赛道,需平衡创新信仰与风险管控。短期看,沐曦注册生效后打新机会凸显;长期看,谁率先实现盈利,谁将主导市场。
互动环节:
国产 GPU 双雄冲刺科创板,是否标志着算力自主时代的全面到来?您更看好摩尔线程的全场景路线,还是沐曦股份的垂直领域深耕?对于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您会选择长期布局还是观望等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