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观应有所思,所思应有所警,所警应有所醒!

下面是关于"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的信息图。


从“海燕”到“波塞冬”俄密集官宣捷报有何考量?
俄乌战争开打以来,让我们看清了很多事情——我们有战忽局,别人也有“情报局”,区别在于我们是使劲的“苟”住自己,而别人是拼命的“唬”住别人。
俄罗斯和乌克兰胶着的战事,深刻暴露出其军事力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窘境。同样的连带着的还有整个欧洲对他的轻视。是的,就是这种惧怕中却藏着的轻视的态度,让俄罗斯分外难受。但是俄罗斯却又无可奈何,毕竟战争就在那里,战线就是推进不下去。这几年打下来,反而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平衡。
现在这个平衡被打破了,俄罗斯目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核”压力。主要是三点:
北约核演习的直接刺激。2025年10月13日至24日,北约在欧洲多国及北海空域举行了代号为"坚定正午"的年度例行核演习。此次演习规模空前,共有14个北约成员国参与,使用荷兰、比利时、英国及丹麦境内的基地,约2000名军事人员和71架军机参演,涵盖轰炸机、战斗机与加油机等类型。演习期间,包括荷兰空军F-35A隐身战机、德国空军"狂风"战机在内的欧洲国家空中作战力量,演练了利用美军核弹实施打击的全流程。
比利时防长的极端言论挑衅。比利时国防大臣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恰好是普京宣布"海燕"试验成功的同一天)发表了极具挑衅性的言论,他在接受比利时《晨报》专访时声称,如果俄罗斯对布鲁塞尔(北约总部所在地)发动导弹攻击,就等于"打击北约心脏",北约的反击将是毁灭性的——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俄美核军控体系面临崩溃。《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即将失效是俄罗斯此举的另一个重要背景。该条约由俄美两国于2010年签署,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10年,后延长至2026年2月5日,这是美俄之间目前仅存的双边核军控协议。10月30日,特朗普在韩国访问期间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他已下令立即重启美国核试验,理由是"应对其他国家的核试验计划"。这是美国时隔33年打破核试验禁令,标志着美俄核军备竞赛进入新阶段。
美国正在构筑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对俄罗斯的战略威慑构成了严重挑战,俄罗斯必须展示能够突破这一系统的能力。根据特朗普的说法,"金穹"系统将由海上、陆地和太空的下一代技术组成,包括基于太空的传感器和拦截器,并与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能力整合。

所以,俄罗斯在三天内接连宣布"海燕"和"波塞冬"试验成功,首要目的是对北约挑衅的直接回应。这种高调的技术展示,实际上是在向北约传递一个明确信号——无论北约如何加强核威慑,俄罗斯都拥有不对称的反制手段。特别是"海燕"能够通过超低空飞行绕过美国针对高空弹道导弹构建的反导网络,从防空体系的薄弱环节发起突袭,而"波塞冬"凭借其极深的潜航深度和极高的速度,让现有几乎所有反潜手段都形同虚设。

在俄乌冲突的特殊背景下,俄罗斯的核威慑展示具有直接的战术意义。通过展示"海燕"和"波塞冬"等"末日武器",俄罗斯试图在谈判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这些武器为俄军特别军事行动提供了"核盾牌",提高了北约直接干预的风险成本,试图迫使西方在援助乌克兰时更加"自我克制"。还有它们压缩了西方的决策空间,迫使五角大楼和北约的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每一步对乌援助时,都必须重新计算"局势升级"的风险。
俄罗斯《消息报》评论称,"波塞冬"已与"萨尔马特"和"海燕"成为俄最新"三位一体"战略武器系统的一部分。

以上这些就是对于俄罗斯展示这2种武器的原因分析,其实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会咬人狗大都是不叫的,反之亦然。所以,从俄罗斯的反应来看,他都开始打核武器这张牌了,说明底牌真的不多了,不像我们,好东西永远是藏着掖着,冷不丁的给美国一个惊吓。
但是话又说回来,面对俄罗斯的威胁,西方真的不会掉以轻心,毕竟俄的武器好不好不清楚,他的胆子是真的大,真让他到了光脚不怕穿鞋的地方,大家都没好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