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GDP十强!杭州成“显眼包”,广州筑底,南京稳住身形了!

作者:余飞01 |GDP十强城市排名前三季度经济十强城市的数据,全部出炉。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透过数据可以
作者:余飞01 | GDP十强城市排名

前三季度经济十强城市的数据,全部出炉。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透过数据可以看到:

第一,从增速角度看,十强城市中,除了广州跑输大盘外,其余九个均跑赢或者持平大盘。

其中成都实际增速领跑。北京、武汉、上海、深圳、苏州、杭州表现也很不错。

第二,从增量角度来看,北京增量第一,上海第二,深圳第三,杭州第四。

杭州成为了“显眼包”,其前三季度增量高达1685.22亿元,仅次于京沪深,在二线城市中增量领跑,名义增速在十强城市中第一。

成都、苏州的增量很亮眼,均在1400亿之上。

第三,广州开始筑底反弹。

尽管实际增速,广州在十强城市中仍垫底,但从增量角度来看,广州已经实现了筑底。前三季度GDP增量达到了1115.7亿元,高于重庆。

第四,南京稳住了身形。

2022年至2024年,南京经济增速始终慢于全国大盘。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速终于与大盘持平。

而且,南京前三季度的GDP增量935.06亿元,高于其身后追赶者宁波的848.61亿元,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均高于宁波。

意味着,今年内被宁波超越的概率,降到了最低。

02 | 杭州增量领跑二线

杭州,确实让人很诧异。

前三季度GDP增量高达1685.22亿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

纵向对比来看,这一增量比杭州去年全年增量高近800亿元。

去年全年杭州的GDP增量不过900.32亿元。以此来看,今年全年杭州的GDP增量将是去年增量的2.5倍。

横向来看,杭州前三季度这一增量,是同级别的武汉增量的两倍多。

杭州增量如此强悍背后,是消费、出口、工业、服务业齐发力的结果,尤其是工业补短板成效显著。

消费、服务业是杭州的基本盘,基本盘稳,杭州经济就稳,在此基础上加上工业开始发力,于是便有了如此显眼的增量。

消费方面,杭州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9亿元,同比增长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

服务业是杭州经济的“压舱石”,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增速均超过12%,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出口方面,前三季度,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6743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进口1931亿元,下降1.0%;出口4812亿元,增长10.7%。

两位数增长的出口背后,是高新技术产品在发力。机电产品出口2304亿元,增长1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39亿元,增长11.7%。民营企业货物出口3679亿元,增长12.1%,占货物出口的76.5%,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

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背后,是杭州工业补短板进入了收获期。

杭州既往的优势在金融、数字经济。

杭州2024年年末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9522亿,远高于武汉,也高出成都不少,在全国排名中,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此外,杭州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仅次于京沪深。

来源:杭州统计局

工业之前一直都是杭州的短板。

不过,早在“十四五”初年,杭州就开始弥补这个短板。

2022年,杭州启动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低碳五大产业生态圈,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铸就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

杭州的目标是:

力争到2025年,智能物联、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规模超万亿,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规模超五千亿,新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规模超三千亿,推动形成以万亿级产业为引领、千亿级产业为骨干、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1月份杭州日报发布的文章《进阶之路—— 迭代发展,杭州产业提质攀高》提到:

如今,杭州已经不再讨论要不要发展制造业的问题,而是聚焦于如何发展制造业的问题。杭州要发展的制造业,肯定不是依赖土地要素的摊大饼式制造业。杭州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是创新驱动下的数实融合发展道路,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拓展一批可商业化的应用场景,集聚一批优质的创新和产业资源,率先布局若干市场潜力巨大、天花板很高的新领域新赛道。

杭州的意思很明确,杭州要发展的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以科创为灵魂的新兴工业,比如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

从成效来看,杭州目前的工业实力,已经超过了以制造业为优势的武汉。

根据两个城市公布的2024年统计年鉴来看,2023年武汉规上工业总营收15658.9亿元,杭州为21986.68亿元。

此外,制造业千亿产业数量上,杭州也超越了武汉。

2023年,武汉有4个营收过千亿的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武汉市统计局

杭州有6个千亿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杭州市统计局

相比于杭州,武汉原本的制造业优势都不在,这样的杭州,武汉已经无法追赶了。

03 | 广州,筑底

过去两年,受汽车这个支柱产业大调整影响,广州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2024年,广州GDP增速2.1%,增量308.94亿元,在十强城市中,无论增速还是增量,均倒数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尽管广州的GDP增速在十强城市中依旧垫底,但从增量可以看到广州明显的筑底迹象。

去年全年广州的增量只有308.94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量已经超过了千亿,达到了1115.7亿元。

除了GDP增量透露的蛛丝马迹外,从更详细的工业数据中,也能看出来。

一方面,影响最大的汽车工业,快要止住下滑。

2024全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0%。仍处于动能转换深度调整期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

广州汽车工业下滑,在于其生产、销售双杀。

2024年广州全年汽车产量253.98万辆,同比下跌了20%。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广州统计局

销量方面,以广州汽车工业扛把子广汽来说,2024年合计销售汽车数量200.3万辆,同比下降20.04%。

来源:广汽2024年度财报

再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降幅收窄,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2.6%。

相比于去年,目前广州的工业增速已回正,汽车工业虽然还在下滑,但跌幅已经缩小至2.6%,预计全年会止跌。

从新能源汽车产量角度来看,广州汽车工业在快速修复中。新能源车产量增速在一季度转正后逐月提升,上半年同比增长9.5%。

今年前三季度,广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43.7万辆,同比增20.6%。

工业回暖背后,除了新能源汽车的带动外,其他新兴产业也进入了加速阶段。

广州统计局披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显示器件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和37.4%,液晶显示模组、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1.3倍、20.5%和56.3%。新兴动能加速培育,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修理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6%和15.5%,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35.2%。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全市“3+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7517.28亿元,同比增长4.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2%,经济增长超过1/3的动力来自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的发力,带动了广州出口强势回暖。

广州海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广州进出口规模9236.8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6121.4亿元,同比增长21.2%。

来源:广州海关

这一出口增速,在外贸十强城市中,位居第一。

从出口产品来看,广州的出口含“新”量不断提高。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6%,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1]出口合计增长46.7%。“广货卖全球”涌现新晋爆品,国货美妆品牌强势崛起,美妆洗护产品依托跨境电商平台热销海外,实现出口增长31.5%,也带动广州规上化妆品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9.1%;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加速“出海”,规上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1.8%、12.7%、27.9%。

总结来看,作为制造业立市的广州,经济筑底的根本动力,依旧来自制造业的发力。

而这得归功于广州市政府正确政策的引导与布局。

面对过去两年广州制造业的式微,今年广州全力加注制造业。

一方面,全市聚焦“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集中发力,支持生物医药价值园区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印发;累计拨付国家省市惠企资金20.8亿元,惠及企业项目近2000家……

另一方面,投资大力倾斜。前三季度,广州扛住了压力,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比上半年提升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6%,更显意义重大,体现了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广州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品质、产业生态方面做出改变,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与投资。

数据显示:

今年以来,以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头部平台企业加速布局,以总投资约532亿元的“藏粤直流工程”、总投资约295亿元的TCL华星t8项目等为代表的“巨无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广州经济的“硬通货”越来越多。今年8月广州全市经营主体数量突破400万户,9月末进一步增长至415万户,其中企业数量占比提升至65%。

已经尝到效果的广州,仍在加码新兴产业。

不久前,广州印发了《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

本号当时就做出了评价,这是一份改变未来几十年城运的文件。

产业是一个城市兴衰的关键。

这几年,广州逐渐被北上深拉开差距,关键就在于产业掉队。

为此,广州开启了未来产业的全盘谋划:6+X。

其中的“6”,是指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6大未来产业。

“X”,是指,绿色氢能、类器官、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其他产业。

《意见》提到:

到2029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全面发展,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场景示范效应深度拓展,创新主体活力充分,产业竞争力加速跃升,基本形成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培育1000家未来产业引领型企业,形成万家未来产业新星企业融通发展的态势。

到2035年,未来产业全过程创新链基本完善,形成一批引领科技前沿的标杆性产品和服务,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实现“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城市强”的跃升,成为全球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若能实现如此宏愿,广州一线城市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老话说得好,“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一次入心。”

经历了这一轮水逆,广州终于明白了,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产业,没有牢靠的产业,没有可以安心吃一辈子的产业。

无论哪个城市,都应该顺应潮流,更新自己的产业链条,坚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信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圳如是,杭州如是,苏州如是,广州亦如是。